蒲松齡《嶗山觀海市作歌》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蒲松齡
山外水光連天碧,煙濤萬頃玻璃色。
直將長袖捫三臺,馬策欲撾天門開。
方愛澄波凈秋練,乍睹孤城懸半天。
埤堄橫亙最分明,縹瓦魚鱗參差見。
萬家樹色隱精廬,叢枝黑點巢老烏。
高門洞辟斜陽照,晴光歷歷非模糊。
襁屬一道往來者,出或乘車入或馬。
扉闔忽留一線天,千人騷動譙樓下。
轉眼城郭化山丘,獵馬百騎皆兜牟。
小墜騰驤逐兩鹿,如聞鳴鏑聲癢颼。
飆然風動塵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
人世眼底盡空花,見少怪多勿須爾。
君不見:
當年七貴赫如云,炙手熱焰何騰熏!
嶗山,古稱勞山或牢山,在今山東青島市東,綿亙嶗山縣境內,東臨嶗山灣,南瀕黃海。山海相依,奇峰凌云,嵐光水氣,海天一色,碧波縹緲,變幻莫測。蒲松齡筆下的嶗山,讀者并不陌生,《聊齋志異》中的《嶗山道士》、《香玉》等篇,對嶗山景色多有生動的描繪。這首詩則寫作者在嶗山頂上所見的海市蜃樓這一天下奇觀,篇末借幻景對炙手可熱的權貴稍帶一筆,加以嘲諷。
嶗山外,水波天光,煙濤迷茫; 海天相連,一碧萬頃,有如玻璃之色。“直將長袖捫三臺,馬策欲撾天門開。”“三臺”,曹操曾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建銅雀、金虎、冰井三臺。左思《三都賦》云: “三臺列峙以崢嶸”, 又云: “周軒中天, 丹墀臨猋。增構峨峨, 清塵彯彯。云雀踶甍而矯首,壯翼摛鏤于青霄。”此詩作者將“三臺”與“天門”對舉,用以形容山勢的高峻及嶗山宮觀的華美。詩人直上嶗山峰巔,馬鞭仿佛就可以敲開天門似的。“撾(zhuā抓)”,敲。海波渺茫,青峰插天,嶗山自古稱“神仙之宅,靈異之府”。首四句神秘的氛圍已給人飄飄欲仙之感,為下文觀海市鋪墊。“方愛”兩句束上啟下。“澄波凈秋練”化用謝朓“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意。秋天,濱海空氣透明無比,作者剛剛沉醉于水波不驚、澄凈如練的海景,瞬息之間,只見一座孤城不知從何處飛來,劈面懸于海天相連處——哦,出海市了!
從“埤堄橫亙最分明” 至 “如聞鳴鏑聲癢颼”, 共十四句, 具體描寫海市奇觀,是這首詩最精彩部分。這十四句大致又可分為兩組景象,前十句寫孤城城墻屋宇、樹色人家以及城中人的活動; 后四句寫百騎逐鹿。“埤堄(pì nì辟昵)”,矮墻。“縹(piǎo瞟)瓦”,琉璃瓦。半空孤城看得最為分明的莫過于城上的矮墻,綿亙不斷,城闕上色彩斑斕、櫛次鱗比的琉璃瓦也參差可見。精廬房舍,隱約掩映在綠意青蔥的樹色之中; 樹叢中那黑色的點兒,大概就是老烏的巢穴了。夕陽 一道,正從城墻大開的門洞中斜照出來,晴光歷歷在目,十分真切,毫不模糊。 誰又能相信這不過是海市的幻景呢? “襁(qiǎng搶)屬”, 連續不斷的意思。你看,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從這道城門中不斷來往,有些人乘車出廓,有些人騎馬入城,熙熙攘攘,挨挨擠擠。一眨眼工夫,城門忽然闔(關閉)了起來,只可看見一線極細小的門縫,陽光就從那兒透射而過,實在絕妙無倫。這時,成千上百的人聚集在譙樓之下,騷動不安,仿佛是在喊叫,在抗議,為什么城門忽然關了起來,這可怎么辦?神情真是維妙維肖。“譙(qiáo瞧)樓”,城門上的望樓,俗稱鼓樓。
轉眼之間,海天相連處的城廓剎時隱去,無影無蹤了,那兒卻忽然變幻出一座小小的山丘。只見獵馬百騎,影影綽綽,連騎手頭上戴的盔都看得一清二楚。“兜牟”,即兜鍪,頭盔。他們時而奔注陂下,時而騰舉躍上岡頭,馬不停蹄地追逐著死命逃跑的兩頭野鹿,他們頻頻射出手中的箭,作者雖然站在嶗山上,象是也聽到飛箭颼颼之聲似的。 “癢颼(liáo suō療搜)”, 象聲詞, 形容箭響之聲。 真是扣人心弦,使人目亂睛迷。
“飆然風動塵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 “飆(biāo標)然”,疾速的樣子。突然刮起一陣疾風,眼前塵埃彌漫,海市蜃樓也被刮得毫無蹤跡,水色天光依舊,煙濤碧波依舊。詩中說,大凡人世間諸事,還不是眼底空花,象這海市蜃樓 一般,不必少見多怪。“君不見,當年七貴赫如云,炙手熱焰何騰熏!”潘岳《西征賦》: “窺七貴于漢庭”。漢代外戚及權要七族稱“七貴”;后泛指權貴,如張謂《贈喬林》云:“如今七貴方自專,羨君不過七貴門。”“炙手熱焰”,意略同杜甫《麗人行》嘲諷楊國忠兄妹: “炙手可熱勢絕倫”。當年五侯七貴,顯赫如云,炙手可熱,不可一世,而今安在哉?還不是如同這海市幻影,只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
海市并不是隨處可見的景觀,即使象蓬萊這樣以海市著名的地方,就在當地長大的人也不容易看到,所以一說起海市,往往令人神馳!蒲松齡這首歌行以浪漫的筆觸,生動細膩的描繪,再現了偶或 一見、變幻莫測撲朔迷離的奇觀,使大多未曾目睹海市的讀者一飽眼福。詩歌結尾則頗類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對權貴進行了辛辣嘲諷,體現作者傲岸不羈的性格。
上一篇:韓愈《山石》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楊炯《巫峽》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