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王安石·明妃曲二首①(其一)》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宋代立國不久,異族不斷入侵,邊事不息。朝廷對此一向采取退讓求和的茍安國策,以致積貧積弱的局面日益嚴重。此詩寫于嘉祐四年(1059),當時王安石三十九歲。一年曾向仁宗上了萬言書,主張變法,但仁宗不予理睬。于時于世,王安石自然有許多感慨。對于“和親”這類歷史事件,在主張富國強兵的政治家看來,自然是一種可悲的行徑。詩中作者譏諷了悲劇制造者“王君”的可鄙和可憐!
原文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②。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③。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④。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⑤!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⑥。
注釋
①明妃:即王嬙,字昭君,今湖北興山縣人。漢元帝時選入宮廷,后來朝廷將她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 ②淚濕春風:淚流滿臉。杜甫《詠懷古跡》中有“畫圖省識春風面”之句。這里即以春風為面的代稱。 ③低徊:留戀。顧影:回頭看自己的影子。無顏色:因傷心落淚,臉上失色。君王:指漢元帝劉奭。 ④歸來:回過頭來。 ⑤氈城:指匈奴所在地。游牧民族以氈為帳篷。 ⑥咫尺:距離很近。咫:周尺八寸。阿嬌:漢陳嬰的孫女,武帝的表妹。武帝小時,很愛她,曾說,如果娶了阿嬌為妻,就要造一座金屋將她藏起來。后來阿嬌做了皇后,卻因年久失寵,退居長門宮。
賞讀
這首詩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是一篇傳世的佳作。詩以王昭君失意為題材,抒發自己對現實的感受。全詩按情節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是起首四句,寫明妃離宮時的形象。明妃征入宮中之后,一直未曾召見,這一次是因為遠嫁匈奴才得出宮,所以說“初出”。“初出”二字的后面有許多深鎖后宮的悲酸歲月,作者一概擱置不敘。因為一首短詩不可能遠遠道來,而要剪取最關鍵的情節。第一句是第一層的背景,是這首詩事件的開始。明妃失意后宮,本來就很傷心。但沒想到更要去國離鄉,遠嫁匈奴,不盡身世沉淪之感。她無心打扮,鬢發散亂,傷心淚落,徘徊顧影,自嘆自憐。盡管這樣,還是使“君王不自持”,那么在歡快的艷麗妝束時刻是怎樣的光彩照人呢?詩人用反襯的方法寫出明妃的美麗。
第二層“歸來卻怪”四句,寫漢元帝問罪畫師和作者對比的評論。前兩句寫漢元帝送走了明妃,回到宮中向畫師毛延壽問罪,把他們殺了,因為他們圖畫不真,沒有把明妃的美麗真實地畫出來,而照元帝看來,明妃應該是后宮佳麗之冠,“入眼平生幾曾有”?這是側面寫法,從元帝平生所見反襯明妃的美麗。后兩句是作者的議論。詩人說人物的精神風度從來就是畫不成的,怎么好怪罪毛延壽呢?毛延壽是冤枉被殺了。這里是人們常說的翻案文章。這以前有不少吟詠明妃的詩都認為毛延壽當殺,沒有人為毛延壽開脫。王安石一反前人舊調,認為毛延壽是屈死的。“意態由來畫不成”,譏諷了漢元帝的好色與愚笨,也強調了明妃的精神風采之美。元帝的“怪”反襯出明妃的美麗,而明妃的美麗又反襯了元帝的荒唐。詩的前八句從雙向反襯中塑造形象,從而表現作者對明妃失意的同情和對元帝昏庸的諷刺。
第三層四句,寫明妃的思漢情緒。明妃心中明白這一去匈奴再也不能回來了,可她有不盡的故國之思,于是她身在異國,身著漢衣,而且是“著盡”。作為宮女遠嫁匈奴,所帶衣裝不會少,“著盡”,也就意味著她故國之思不是偶爾有的,不是初來乍到之時才有的,而是長久的、一貫的。她依舊關心著祖國,寄雁傳書詢問祖國的消息,也不是一回兩回,而是年年如此。著衣、寄雁兩事寫出明妃思漢,一往情深,也反映出她在異族的寂寞和幽怨。
第四層四句,寫家人對明妃的慰藉。家人從萬里之外傳來消息,安慰昭君說:你就安心地在匈奴生活吧,不必思念故國、思念漢宮了。失意是沒有南北遠近之分的。近在咫尺的長門宮不也是幽居著失意的陳阿嬌嗎?
王安石這首《明妃曲》,不落前人窠臼,別是一種立意。雖然詩中寫到昭君思漢,但全詩的重心是在抒寫失意的怨恨。在封建社會中失意的女子又豈止是遠嫁的明妃?咫尺之間不也還有陳皇后的悲劇?失意不在遠近,同情美人的失意這還只是這首詩的表層意識。更深層地看,應當說詩人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這才是這首詩的主題。
上一篇:《唐詩·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宋詞·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二)》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