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詩歌《吊大學生①》原文與賞析
闊人已騎文化去②,
此地空余文化城③。
文化一去不復返,
古城千載冷清清。
專車隊隊前門站④,
晦氣重重大學生⑤。
日薄榆關何處抗⑥,
煙花場上沒人驚⑦。
【注釋】
①本詩自雜文《崇實》中錄出。《崇實》作于1933年1月31日。文章針對國民黨政府將歷史語言研究所、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古物分批南運; 又不準大學生逃難二事而發。文中說“只剝崔顥《黃鶴樓》詩以吊之”。崔顥的《黃鶴樓》詩如下:“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②“闊人” 句,指北平古物南遷事。1933年1月日軍侵占山海關后,國民黨政府即以“減少日軍目標”為由,慌忙將歷史語言研究所、故宮博物院等收藏的古物分批從北平南運至南京、上海等地。
③文化城:指北平。1932年10月間,北平文教界江瀚等30余人,在日軍進逼關內、華北危急時,向國民黨政府呈送意見書,要求“明定北平為文化城”,將“北平的軍事設備挪開”,以不設防來求得北平免遭日軍炮火。這實際上迎合了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有利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④ “專車” 句,指運送古物的專車在前門車站啟運。
⑤“晦氣”句,指國民黨政府不準北平的大學生逃難事。1933年1月28日,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電令北平各大學:“據各報載榆關告緊之際,北平各大學中頗有逃考及提前放假等情……查大學生為國民中堅分子,詎容妄自驚擾,敗壞校規;學校當局迄無呈報,跡近寬縱,亦屬非是。”
⑥日薄榆關: 指日軍占領山海關事。山海關于1933年1月3日為日本侵略軍攻陷。榆關,山海關的別稱。
⑦“煙花”句,揭露國民黨當局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對于國族的災難置若罔聞,無動于衷。煙花場:妓女聚集之所。
【析】 本詩是從雜文《崇實》中錄出的。
“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這里所說的文化,指的是已被運走的古物。1932年10月間,北平文教界江瀚等30余人呈文國民黨政府,要求“明定北平為文化城”,將“北平的軍事設備挪開”,以不設防來求得北平免遭日軍炮火。不論他們的動機如何,在客觀上迎合了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也有利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因此,詩中也明顯的包含了對于提議設立 “文化城” 的人們的嘲弄和諷刺。
“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承接首聯而來,“文化”已去,而且“不復返”,千載古城遂“冷清清”。這兩句以“千載”形容“古城”北平歷史之悠久,以其歷史之悠久,反襯出今日 “冷清清”的空曠寂寞。接下來寫實,“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生”,運送古物的專車在前門站里停靠,忙碌不休,而被稱為“國民中堅份子” 的大學生的安危卻無人管得,已夠“晦氣”,自行逃難又反受電令申斥,就更加晦氣,故曰“晦氣重重”。此處以“專車隊隊”與“晦氣重重”對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大學生由于“不值錢”而受到的冷遇,也揭出當局搶運古物的實質在于其“可以隨身帶著,隨時賣出銅錢來。”這些 “闊人” 其實并不關心“文化”、“古物”,他們所關心只是錢。
尾聯是本詩的重點,也是在探尋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日薄榆關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日軍從侵占東三省開始到進逼華北,攻陷榆關,又何處可以見到抵抗呢? 從東北數十萬大軍不放一槍而退入關內到當時的情景,國民黨當局誰在關心國家的危亡呢?沒有。當局要員們沉迷在“煙花場上”,正在醉生夢死中銷魂,絲毫也沒有受到驚擾。直接指斥國民黨當局投降賣國的不抵抗主義。
這首詩是剝《黃鶴樓》詩的。所謂“剝”,就是仿原詩的形式,同時也注意關照原詩的意蘊,使詩作具有更多的意趣。但《吊大學生》與一般的仿擬詩又有不同的特點,即是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對于現實的批判態度。仿擬原詩,又緊扣、指斥現實,從而形成了鮮明的戰斗和嘲諷的特色。
上一篇:魯迅雜文《古人并不純厚》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散文詩《復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