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題湖南岳麓寺》原文與賞析
曹松
海云山上寺,每到每開襟。
萬木長不住,細泉聽更深。
蜩沾高雨斷,鳥遇夕嵐沉。
此地良宵月,秋懷隔楚砧。
湖南長沙湘江西岸有岳麓山,山上有寺,寺泛名岳麓寺,準確地稱該為麓山寺,或稱慧光明寺,寺創建于西晉泰始四年 (268),為法崇禪師所住,當時叫‘古鹿苑’,是長沙最早的佛寺。經南朝宋、梁,寺院的規模日盛, 隋唐時, 寺由諸如天臺智者禪師、 曇捷、 智謙、 摩訶衍等著名法師主持。寺因山名著,山得寺景勝,故有“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之稱,唐開元十八年 (730),李邕撰書的《麓山寺碑》,記載了麓山寺當年的興盛與風采,碑至今基本完好。北宋開寶九年 (976),在麓山寺原址創設岳麓書院,元祐年間 (1086-1094),于原址重建寺宇,明神宗時敕名萬壽寺,明末毀。清順治五年 (1648) 重建,抗戰時毀于日軍,今僅存山門與藏經閣。這首《題湖南岳麓寺》詩,立足于寺,著重于寫自然景物,并抒發情懷。
“海云山上寺”,詩一開始便點出岳麓寺處于岳麓山渺渺茫茫的云海之中,對寺來說,便給人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覺。但詩人對寺的興趣卻十分濃郁,盡管是常常來的地方,但每次到來心靈都有新的感受,都令詩人神采飛揚內心舒暢,這就是“每到每開襟”的意味所在。以下順理成章的該是詩人以自然景物的刻畫來回答為什么“每到每開襟”的?!叭f木長不住”,樹木爭高直指,比上次來時又長高不少,真令人傾心相慕;“細泉聽更深”,小小的泉水叮咚,聆聽之下,那聲音是那么地幽遠深沉,如今寺原址仍有池二方稱龍井,旁有“玉泉”題壁,終年不涸,清洌明澈。“蜩沾高雨斷”,這時節,高空中一場大雨剛剛過去,蟬 (蜩) 的雙翼被雨水沾濕,一時間噤然無聲;“鳥遇夕嵐沉”,夕照中,霧氣濛濛,鳥兒遠颺,隱入云霧之中消逝了。詩人在二、三聯中著力刻摹出一種幽靜清僻的境界,鳥兒從眼前隱沒,蟬鳴之聲根本聽不見,細細的泉聲在寂靜中才顯得聲音深沉,萬木的生長也只是默默地進行在特定條件下,這些景物當然也可能使人“開襟”而內心舒暢的,可是目前卻不同了,靜啊靜,在這一片寂靜之中觸發了詩人另一種情思?!按说亓枷隆?,一輪明月漸漸升上山峰,月波流瀉之處,該都是良辰美景吧,詩人卻感到自己寂寞冷清了,自己為什么獨自一人流落此地呢?“秋懷隔楚砧”,遠處,木杵敲擊搗衣石 (砧) 的聲音傳入耳內,楚地的思婦在為丈夫趕制寒衣呢,隔過楚地,那遙遠的地方是不是也有人為自己搗制寒衣呢?詩人這時才深深地感到“秋”的威力,“悲哉秋之為氣也”,“秋”在傳統的意識里,不是正給人帶來了悲嗎?,于是,詩已全然一掃“開襟”之懷,陷入懷鄉之思中。
通觀全詩,“開襟”并不是全詩的情感重點而只是情感起點,詩中有一種轉換,由“開襟”游寺向“秋懷”思鄉轉換,因此,詩中用以點染景物的詞語也完全顯示出類似的色調,以“長”形容“萬木”,恰見“開襟”之情,以下便開始轉換,以“深”狀泉聲之幽,以“斷”述蟬聲之盡,以“沉”形鳥飛之逝,都已經透露出傷感的氣息,為末聯的情感落腳作了渲染與鋪墊。作者十分贊賞并極力學習中唐詩人賈島清奇苦僻的詩風,這首詩也體現出種種幽僻冷峭,以這種詩風來寫“開襟”一般是不合適的,那么,詩情實現由“開襟”游寺到“秋懷”思鄉的轉換,該是必然的了。
上一篇:張祜《題杭州孤山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