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梈《發(fā)湖口》金、元山水詩鑒賞
范梈
已過匡廬卻向西,片帆猶逐暮云迷。
路長正是思親節(jié),取次驚猿莫浪啼。
湖口,在今江西北部,長江南岸,因地處鄱陽湖口而得名。這首詩抒發(fā)詩人由湖口踏上旅程的思鄉(xiāng)之情。
“已過匡廬卻向西”,詩一開篇先交代這次旅途的出發(fā)點和方向。“匡廬”,即廬山,又稱匡山。詩人自湖口出發(fā),要經(jīng)過廬山再逆江西上。這里的“已過”和“卻向”用得好,看似是極客觀、極冷靜的描述,骨子里卻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字里行間浸透著不愿西上又不得不西上的一腔愁怨。尤其是關(guān)聯(lián)詞“卻”最耐人尋味,好象在說,本來過廬山就該東歸,偏偏事與愿違,還要繼續(xù)遠(yuǎn)行。下面“片帆猶逐暮云迷”把“卻向西”三字傳達(dá)的愁怨之情更加重了一層。“片帆”,即孤帆; “暮云迷”,勾畫出一幅江上黃昏的圖景; 而“猶逐”和上句的“卻向”有同工之妙,意思說,暮色降臨,本是“雞棲于塒”,“牛羊下來”,鳥兒歸巢,人兒還家的時候,而自己卻不能停下歇歇,還要孤獨地趕路。“卻向”已寫出滿心的凄苦,何況又是日暮之時的孤身一人,自然倍覺凄涼了。因此很自然地勾出了詩人的滿腹心事: “路長正是思親節(jié)”,這一句用的是加倍的寫法。路正長,天已暮,人正孤,已包含好幾層的愁情; 然而詩人猶嫌不夠,還要特意點出這不是個一般的日子,而是“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時節(jié)。佳節(jié)時分,親人團聚,唯有自己卻飄游在外,這怎不叫人愁上加愁呢! 正在這一片愁思之中,忽然岸邊又傳來陣陣驚猿的哀啼,原來船已駛?cè)胛讔{了: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猿的哀啼,聲音凄厲,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這使詩人已很愁苦的心再也經(jīng)受不住猿啼的刺激,于是他幾乎是用哀求的口吻說出了:“取次驚猿莫浪啼”。兩岸的驚猿,請你們不要再放縱地啼叫了吧,不要再給我更大的刺激,我已經(jīng)快忍受不住了。這一結(jié),情調(diào)凄婉哀絕。猿啼的凄切,人心的哀苦,斑斑可見,溢出紙外。
縱觀全詩結(jié)構(gòu),詩人是以層層剝進(jìn)的手法,用淡筆一句緊逼一句地寫出極濃的哀愁。在意象的選擇上,則從視覺與聽覺兩方面入手,選取最能表現(xiàn)自己此時此地心境的 “暮云迷”和猿聲入詩,將滿腔愁情瀉入景中,構(gòu)成一個聲與色、情與景渾然一體的凄迷境界,使這尋常之景也顯得格外動人心弦。
上一篇: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米芾《垂虹亭》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