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
(其十)
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涂。
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余。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本詩原列第十首,是追述以往因貧而仕之作。晉元興三年(404年),詩人為生活所迫,曾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軍中參謀一類的官),隨軍遠行至東海郡的曲阿(在今江蘇丹陽縣),并作有《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本詩即追述當時的情況。前四句寫他這次遠游所經歷的險阻;中四句寫出游的原因,末二句寫歸隱田園的本意。
“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涂?!彼木湔f,以前曾經有過一次遠游,一直到達東??さ倪吔堑貛?。在這次遠游中道路曲折而又漫長,半途又遇到很多風波。這里的“風波”,既包括自然界的風浪,又包括社會上的動蕩不安,可見詩人此次遠游不易,經歷了許許多多風險。道路愈長,則風波愈多;風波愈多,則覺道路愈長,故三四句寫盡旅途艱險。
“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余?!苯洑v如此艱辛的遠游是為什么呢?是誰讓我去遠游的呢?詩人自己明白卻故意設問: “似乎是饑餓驅趕我去的”,詩人同樣明白卻故用一含糊之詞“似”,實在是問得妙答得絕。詩人本不愿“仕”,但為生活所迫又不得不“仕”,因此只好被動地、十分不情愿地出門“遠游”。這一問一答巧妙詼諧,道出“遠游”決非自主,答句用一“似”字,著一“驅”字,則更見其被動狀態。傾身,竭盡全身;營,營得。原來詩人出門遠游、竭盡身心經歷各種風險僅僅是為了求得一飽肚皮和稍稍有一點節余。這種貧困不堪的狀況,這種出門歷險的情由,是不能不叫人潸然下淚的。
但陶淵明畢竟“少有高趣”, “不慕榮利”,因官受制,絕非本意。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就是他最終的選擇。名計,好的打算,指固守窮苦的節操;息駕,把車子停下來,意為不再繼續走這條路。詩人擔心出仕生活會有失自己的操守,所以最終歸隱田園以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本篇未及飲酒,但“追昔日遠游之風波,今日幸得歸家,閑居豈是容易,欣莫長焉,所當以昔日慶今日而飲”(明黃文煥《陶詩析義》卷三),自是說得有理。
上一篇:隋大業長白山謠|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飲酒|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