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漁
素馨一種,花之最弱者也,無一枝一莖不需扶植。予嘗謂之“可憐花”。
【析點】 作為文學家、藝術家的李漁,其詠物文章的突出特點:第一是詠物中融入了濃濃的主觀感情色彩;第二是詠物重其神而不重其形;第三是常從所詠之物生發(fā)出一些聯(lián)想或感觸(這與作為科學家的沈括、李時珍大不相同)。入選的李漁幾篇詠物短文,蓋可窺豹一斑。這篇僅有二十六個字的“素馨”,則明顯體現(xiàn)了他詠物的前兩個特征。
素馨,一種亞灌木,不僅有動聽的名稱,它四季常青,綻放潔白的花朵,散發(fā)沁人的香氣,枝條下垂,現(xiàn)出婀娜柔婉的情致。而李漁詠素馨,對它的樹形、花朵、芳香以至常綠,一筆不書,那頗帶詩意的下垂的枝條,在李漁看來也是“無一枝一莖不需扶植”,因而它是“花之最弱者”。貶抑至此,仍覺不足,最后給它起了一個不無鄙夷之意的綽號——可憐花——才算了事。李漁偏愛高大挺拔的花木,這在“棕櫚”一篇表現(xiàn)最為突出,“梔子”一篇也有所流露,于是對于素馨,則“攻其一點,不計其余”。審美心理、審美情趣決定了李漁對花木的喜愛與否。作為一個文學家、藝術家詠花木,從自心的好惡出發(fā)進行品評,這無可厚非,且顯示了李漁“這一個”詠物的個性,更為后人留下一篇不拘格套的“微型”詠物小品。
自然,李漁如此這般地詠素馨,植物學家大概要提出抗議,愛素馨者恐怕會大光其火,但這對李漁不傷分毫。倒不是因為他早已駕鶴西行,而是因為他既非植物學家,又不愛素馨。
上一篇:《箭喻》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紅米飯》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