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逖《宿云門寺閣》唐山水詩鑒賞
孫逖
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
懸燈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畫壁余鴻雁,紗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夢與白云游。
云門寺在今浙江省紹興的云門山(又名東山)上,建于晉安帝時,因其景色幽美,遂成為有名的隱居之地。梁代處士何胤、唐朝名僧智永等都在這里歸隱過。
首二句既點明云門寺閣的位置,又描繪了它的遠景。詩人采取虛實相結合的寫法,把讀者逐漸引入詩境。“香閣”寫出云門寺閣香火旺盛的特點。第一句用的是寫實手法,明白如話,極坐實,極平易。第二句則是用的寫意手法。因為地勢高,山花溶人煙云暮靄之中,顯得無比幽遠。“象外”是物象之外的意思,用“象外”來形容幽,極言其幽遠,仿佛是超塵絕俗的仙境。這一句詩,就引導讀者由實而虛,漸入佳境: 時近薄暮黃昏,遠處煙花朦朧中的東山香閣遙遙在望,好似天際的一組剪影。讀者此時仿佛也和詩人一起,眼望著云門寺閣的遠景,行進在投宿途中。
三四句寫的是詩人已經登上云門寺閣,時當入夜,故云“懸燈”;憑窗眺望,遂曰 “卷幔”。既值入夜,且已“懸燈”,從香閣亮處何能看清夜色籠罩下的“千嶂”、“五湖”的秋景呢?原來,詩人在這里又是用的虛實相結合的寫法。“懸燈”、“卷幔”都是實寫,而“千嶂夕”、“五湖秋”則是虛寫。詩人并非真的看到了“千嶂”、“五湖”的秋景,而是純屬想象之辭。詩人登上云門寺閣,點上油燈,卷起窗幔,憑窗遠眺,雖然閣外垂下了夜幕,但是詩人的詩思卻因此遄飛升騰。透過夜幕,詩人分明看到群山和太湖(即五湖)的秋景。此二句表現了詩人不為夜幕斗室所囿的寬廣的胸襟和豐富的想象力。從藝術技巧上看,詩句清麗流暢,對仗工整熨貼,很是精美,既點出節令時間,又借“千嶂”、“五湖”的壯闊高遠,烘托云門寺閣的不凡的氣派。此二句乃全詩中的警策。
五六句是寫云門寺閣閣內所見的情景。時間當是深夜。此時詩人可能已經睡下,一時尚未睡著,便閑適地游目環顧閣內,但見墻上的壁畫,因年代久遠而剝落,畫上只剩大雁; 寒星窺窗,看來好象星斗停駐在紗窗上一般。這二句寫得也很美,對仗也很工穩。詩人以 “余鴻雁”寫出閣的古老,以“宿斗牛”寫出閣的高峻。此聯句表面看來全是寫景,但實際上,卻蘊含著一定的情感內涵。三四句表現詩人初登云門寺閣時那種興奮的心情: 迫不及待地“懸燈”、“卷幔”,雖然在夜色中什么也看不見,卻依然憑窗眺望,想象著“千嶂”和“五湖”的美好秋景;五六句所表現的則是完全平靜的心情。看到寺閣的高古,善感的詩人不可能不生出幽思遐想,而他就在這幽思遐想中昏昏欲睡,進入夢鄉。所以五六句承前啟后,可以看作為情感心緒的橋梁。
最后兩句與上面兩句承接甚緊。由臨睡前平靜安謐的心緒,到昏昏欲睡,最終沉入夢鄉。由 “紗窗宿斗牛”,而使詩人仿佛覺得上天的路似乎近了,竟做起凌駕白云、遨游天空的夢來。一個“疑”字,寫盡了入夢前那種似是而非,迷離恍惚的心態。“天路近”,既是詩人的感覺,又寫出了云門寺閣的地勢高峻。最后入夢,歸結到一個“宿”字,正與題旨相合。
縱觀全詩,除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外,詩人還運用了時空同步的寫法。當詩人在投宿途中時,寫了云門寺閣的遠景; 當詩人登閣后,便由閣內寫外景;當詩人睡下后,即寫閣的內景; 當詩人入夢之際,遂以寫意手法寫出整個云門寺閣的高峻。不僅如此,詩人還隨著時空的變化,富有層次地寫出情緒心態的變化: 投宿途中對云門寺閣的向往,初登閣時的激動興奮,睡下后的平靜安謐,入夢時的迷離恍惚。一首短短的五律,既寫了景,又抒了情; 既有實寫,又有寫意; 將時間、空間、心態的變化寫得既依序不亂,富有層次,而又錯落有致,波瀾起伏; 既結構嚴謹,謀篇精致,而又不假雕琢,妙趣天成。五律能寫成這樣,實在難得。在群星爭輝的唐代詩人中,孫逖也許只是一顆不很明亮、并不引人注目的小星,然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首五律被列為上乘之作是當之無愧的。
上一篇:錢謙益《天都瀑布歌》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孫星衍《宿江上》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