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秀才》言情贈友詩歌
雙鸞匿景曜,戢翼太山崖①。
抗首漱朝露②,晞陽振羽儀③。
長鳴戲云中,時下息蘭池④。
自謂絕塵埃,終始永不虧。
何意世多艱,虞人來我維⑤。
云網塞四區,高羅正參差。
奮迅勢不便,六翮無所施⑥。
隱姿就長纓,卒為時所羈。
單雄翩獨逝,哀吟傷生離。
徘徊戀儔侶,慷慨高山陂。
鳥盡良弓藏⑦,謀報身必危。
吉兇雖在已, 世路多崄巇。
安得反初服,抱玉寶六奇。
逍遙游太清,攜手長相隨。
這是一首作者送其哥哥嵇喜從軍的詩。
詩中首先塑造了兩只高潔的鸞鳳形象。它們居住在遠離人間的太山上。早晨,它們昂首飲用朝露漱口,然后就曬太陽,同時展開翅膀整理自己的儀表。它們的主要活動是: 在遠離塵世的云中翱翔戲游。累了就時而落下來,在長有香蘭的池子里休息。它們自己認為這樣的生活,是與世俗隔絕的,自己的節操永遠不會虧損。
接著描寫它們所處環境的險惡。“云網塞四區,高羅正參差” ,如云的網羅,布滿了四面八方; “奮迅勢不便,六翮無所施”,盡管身上長有 “六翮”的羽翼,但是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中,要遠走高飛,施展自己的才智,是不可能的。這是對魏晉之際黑暗社會的影射和批判。
其次,寫雙鸞的分離及其哀傷心情。在 “云網塞四區,高羅正參差”的險惡環境中,要想保持“終始永不虧”的節操,談何容易。果然 “單雄翩獨逝”,“隱姿就長纓,卒為時所羈”。在司馬氏和曹魏決戰的關鍵時刻,其兄從軍而去,投靠了司馬氏,助司馬滅曹魏。作者對此持什么態度呢? “哀吟傷生離。徘徊戀儔侶,慨慷高山陂”。他通過想象其兄從軍后的哀傷,徘徊、慷慨的情景,表現了自己對其兄的懷戀之情及對其從軍的批判態度。
再次,詩中指出: 最高統治者與臣下的合作,其結果只能是 “鳥盡良弓藏”。在大難當頭之際,君臣可以共患難;一旦政敵被摧垮,登上最高統治者的寶座,君就會把臣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非拔掉他不可。輕則罷黜不用,重則棄市滅族。漢初韓信 “高鳥盡,良弓藏”的哀嘆,猶在耳邊回響。可見,作者反對其兄從軍,并非出于效忠曹氏政權 (因作者為曹氏女婿,故有此疑) ,而是出于對統治者本質的深刻認識。正是如此,他勸其兄要牢記 “鳥盡良弓藏” 的歷史教訓,認為 “吉兇雖在己, 世路多崄巇”, 免不了要遭難的。 顯示了對對方的關切之情。
最后,正面提出高蹈遁世的愿望。作者幻想,倘若再能穿上未做官以前的服裝,懷藏著才智,“逍遙游太清,攜手長相隨” ,該是多么愜意啊! 他的高蹈遁世的幻想,實際是他輕世傲俗思想的曲折反映。這個隱居山陽二十載,“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 《晉書·嵇康傳》) 的名士,竟然也死在司馬氏的屠刀之下,這是作者自己也沒有料到的。甚至在獄中寫的《幽憤詩》,還存有“奮翼北游”的幻想。當然其子嵇紹為了保護晉惠帝,而被司馬穎所射殺,更是死后的嵇康所不能想到的。
嵇康詩的藝術成就主要在四言詩,他的“贈兄秀才入軍”組詩,亦是以其四言為代表。這一首五言詩,雖然選家很少顧及,但是它在運用比喻象征手法來表現兄弟手足之情,以及對現實批判方面,還是值得稱道的。
全詩以鸞鳳自喻,以“雙鸞”喻兄弟。以此出發,以“抗首漱朝露”四句,喻節操的高潔; 以“虞人”喻政敵; 以“云網塞四區”二句,喻所處政治環境的險惡; 以“單雄翩獨逝”喻兄弟分離。此外,還以“鳥盡良弓藏”喻君臣不能共安樂; 以“抱玉寶六奇”喻懷藏才智,形象鮮明生動。
在表現兄弟手足之情方面,感情非常深厚真摯。特別是通過想象其兄從軍后“徘徊戀儔侶,慷慨高山陂”的虛擬描寫,更深刻地表現了對其兄的懷戀之情,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和其他四言、五言詩一樣,創造了一種清峻高雅的意境。鸞鳳的那種“抗首漱朝露,晞陽振羽儀。長鳴戲云中,時下息蘭池”的高潔形象,不僅創造了一種清峻高雅的意境,而且能夠引起讀者種種的感受和聯想。
注釋
①戢 (ji) : 收斂。戢翼: 收斂翅膀。謂停止飛翔。太山: 即太白山、秦嶺主峰。或謂太華山,即華山。此句言: 雙鸞落在高峻的太山懸崖上。意謂居處環境的高峻幽雅。②抗: 舉,抬。漱: 漱口。此句謂雙鸞仰首用露漱口。③晞 (xi) : 曬。晞陽:曬太陽。振羽儀: 展開翅膀,整理自己的儀表。④蘭池: 長有蘭草的池子。⑤虞人:古官名,掌山澤。⑥六翮 (he) : 六根羽莖。翮: 羽根,羽軸下端不生羽瓣的部位。⑦鳥盡: 喻天曹。良虧藏: 喻賢才被棄置不用。司馬遷在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借韓信的口批評劉邦說: “狡兔死,走狗烹; 高鳥盡,良弓藏; 敵國破,謀臣亡。”此句是作者用以譴責司馬氏,他們和歷史上的統治者一樣只能和臣下共患難,而不能同安樂。
上一篇:《賦得自君之出矣》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楊九思赴廣西都尉經歷》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