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朱仁中》言情贈友詩歌
聞君經亂后①,居處是山巔。
家在聚如客,糧余食帶煙②。
戍鴉分落日,燒草共殘年。
因憶先丘垅③,于今是極邊④。
南宋晚期 雖有內憂外患,但封建統治者仍然醉生夢死,粉飾太平。當日詩壇,如江湖派一類的小詩人,風格卑弱,缺乏激越慷慨之聲,無助于震撼民心、救亡圖存。直到趙宋王朝覆滅前夕,隨著國破家亡厄運的降臨,現實的教育使人們猛醒,于是涌現出一大批如文天祥那樣的愛國詩人。他們在作品中抒發浩然正氣,再現了忠貞高潔的品格,成為激勵人民抗敵救國的時代強音。其中,謝翱正是被時代所熏陶、又力圖扭轉時代車輪的愛國詩人的代表。他積極參加了文天祥領導的抗元武裝斗爭。文氏兵敗被執,謝翱逃亡山林,隱姓埋名,漫游兩浙,所至輒感慨慟哭,詩篇充滿了不甘失敗的吶喊,沉郁悲憤,節概卓然,桀驁有奇氣。
《寄朱仁中》是一首抒寫友情的五言律詩。詩篇是寫給同樣亡命山林的好友朱仁中的。語言樸實平易,感情誠摯深沉,風格蕭瑟悲愴,顯示了他的詩作是宋詩的最后閃光,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聯開門見山,直入正題,和盤托出了對于友人的友誼和懷念。一個 “聞”字,寫出了朋友之間音信隔絕的久遠,形象地表達了獲得信息后_的喜悅之情。但是對于愛國志士來說,個人的生死代替不了國家的存亡,大難不死的暫時喜悅無法洗刷掉痛定思痛的悲哀。在這場戰亂浩劫中,志士仁人不甘做亡國奴,避亂山中,經營著艱苦又無聊的生活,度日如年。朱氏如此,詩人何況不然! 一種國破家亡之后的孤獨、寂寞與失落感油然而生。使人對流離失所的無奈與悲痛作出了種種聯想。頷聯承此而轉入對于痛苦現實生活的形象描繪。“ 家在聚如客”,家人雖然幸存,聚集在荒蕪的山中,但離鄉背井,猶如作客,早已喪失了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利,也預示著失掉了國家主人地位的可悲。“糧余”并非余糧,而是指亂后殘剩下來的糧食,比喻勉強夠吃之意。“食帶煙”,形容糧食帶有山中水氣的霉味。頸聯具體描繪即目所見的景色,寓情于景,以荒蕪之色寫盡了心底的悲涼。末聯由此生發,議論抒發,慨然作結,由朋友間的私人友情,轉入了共同的黍離之悲、故國之痛,感情得到了升華。
詩的佳處是結構平穩細密,但潛伏的感情洪流卻自然起伏,鼓蕩其間,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感情層次由淺到深、由低向高的轉化與升華,“表現宋代最后一點愛國精神與正氣”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中冊) 。另外,頸聯以形象之筆,托出了詩人悲哀彷徨的心緒。“戍鴉分落日,燒草共殘年”,猶如印象派畫家筆下的落日景狀,色彩極其鮮明,啟人無邊的遐想。年關黃昏,殘陽如血,斜掛西天,象征戰亂的“戍鴉”站立樹梢,不祥的黑色身影出現在落日中間,將它分為兩半,破碎而不圓,與遠處燒山的野火相映成一片。人啊,也就像這碎損的落日和槁枯的柴草,很快就銷磨了一生的殘年。而故鄉、家國又在哪里呢?色彩的強烈、景色的破損,透露出隱藏在語言文字后面的深層意義。山河破碎的悲痛,浩然正氣的激蕩,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刺激,引起了愛國思緒的共鳴。
注釋
①亂: 指13世紀70年代元蒙大軍滅宋的戰爭。②煙: 山嵐云霧之氣。③先丘垅:先,祖先,丘垅,高隆的墳山,這里以祖先廬墓喻故鄉。④極邊: 遙遠的邊疆。
上一篇:《寄張至秘校》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寄洪昉思》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