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逢昶《臺灣竹枝詞三首》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黃逢昶
海天鰲柱峙中流,千里臺疆水上浮。
雪浪銀濤環四面,我來疑即是瀛洲。
電光時掣日光斜,萬景遙涵映白沙。
楓落潮頭秋色晚,登侖如踏紫金蛇。
藍疆驛路辟三貂,海外雄圖天外橋。
有句攜來搔首問,莫疑孤嶺隔云霄。
黃逢昶組詩《臺灣竹枝詞》,這里選析三首。
第一首詩寫臺灣島整體風貌。作者基本上采取居高臨下的鳥瞰角度,視野廣闊,大筆如椽,以氣勢磅礴取勝,表現出臺灣作為中國第一寶島的地理特點。
首句采用一個比喻或者說典故,寫出臺灣島的地貌特征: “海天鰲柱峙中流”。“鰲(áo熬)柱”,又稱“鰲足”,是古代神話中作為天柱的大龜四足。據《淮南子·覽冥訓》: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臺灣島三分之二為山地,東有臺東山脈,西有玉山及阿里山,北有大屯火山,南有北大武山等,宛如“鰲柱”撐起海天,使臺灣島“峙(zhì志)中流”,即聳立于東海的水流之中,有一種崇高之感。次句“千里臺疆水上浮”,又寫臺灣島疆域狹長之狀,不愧為我國第一大島。臺灣島略成棱形,南北長394公里,“千里臺疆”夸飾其長度; “水上浮”三字尤妙,不僅使臺灣島具有了動態,它仿佛在大海中浮動,與“鰲柱”的比喻相呼應; 又表現了 “臺疆”的這一特殊的地理特征。正因為“水上浮”,才有第三句“雪浪銀濤環四面”的壯觀,臺灣島處于汪洋大海之中,被雪白的浪濤所包圍,為翡翠般的寶島鑲嵌上一條白銀的花邊,真是美如珍寶。尾句“我來疑即是瀛洲”,又從鳥瞰與旁觀的角度轉到寫自處寶島上的審美感受,作者疑惑自己來到了傳說中的仙山瀛洲,享受到非凡境可比的仙境之美妙。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曾云: “海客談瀛洲,煙濤徽茫信難求。”作者則半信半疑自己發現了 “難求”的海上“瀛洲”——“臺疆”。這就把作者對寶島臺灣的贊美之情含蓄地表達出來。
第二首詩專寫位于臺灣島東北部的宜蘭縣海濱蛇侖的秋色,色彩絢麗,風光奇異,富有濃郁的海島特色。
詩前兩句寫海天與沙灘的大景,后兩句則轉寫在大景陪襯下的蛇侖楓葉的小景,突出秋色之美。“電光時掣日光斜”,此句先描寫海濱天空傍晚時的景色變幻: “電光時掣(chè徹)”,指天空中電光忽兒一閃一閃; “日光斜”謂夕陽余暉映照。海天之上閃電的銀光與夕陽的金光相互輝映,耀眼奪目,令人眼花繚亂,是海島特有的迷人景觀。“萬景遙涵映白沙”一句的視角又從海空轉到海灘:“萬景遙涵”即“遙涵萬景”,是指“電光”與“日光”包涵或照耀著地上的各種景物;“映白沙”謂更與海灘上白沙相映照,使大片“白沙”亦一閃一亮,顯得晶瑩如玉。這“白沙”處即是宜蘭縣海濱之蛇侖,作者原注云: “宜蘭縣有蛇侖,海沙飛積,逶迤六十里,酷似蛇形。每歲秋晴,士女游覽,紛紛爭集。過客登樓愛晚題句甚多。”詩后兩句“楓落潮頭秋色晚,登侖如踏紫金蛇”,即寫蛇侖秋色。時已屆晚秋,楓林如醉,紅葉飄墜。有的飄落于潮頭之中,更多的是灑滿海灘。前一句使人想起唐人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名句,但境界大不相同。杜詩乃寫樹上紅葉如春花般紅艷的意象,此詩則寫飄落的紅葉鋪滿蛇侖,在夕陽的映照下使整個蛇侖海灘仿佛變成逶迤六十里長的“紫金蛇”,意象新穎,色彩奇麗,這更是大陸上難以欣賞到的海外瑰麗風光。作者心中充滿了新鮮驚喜的審美愉悅。
此詩作者如同丹青妙手,頗善于著色,宜蘭海天沙灘蛇侖之美全在于色彩秾艷。故雖已“秋色晚”而毫無蕭瑟之感。這正是臺灣秋色迥異于中原秋色的美妙之所在。
第三首詩寫的是位于臺灣島東北端的三貂嶺雄姿,也是罕見的海外奇景。詩的語言樸素明快,但不無含蓄蘊藉之致。
首句 “藍疆驛路辟三貂”,由 “驛路” 引出 “三貂”。“藍疆”,即藍色的疆土,對臺灣寶島的美稱; “驛(yì譯)路”,指為傳遞公文與官員往來而開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設驛站供來往人員住宿或換馬;“三貂”即三貂嶺,據說為臺灣第一高處。驛路開到了三貂嶺,這使作者喜不自禁,他可以到此親眼觀賞其雄姿壯采了。第二句“海外雄圖天外橋”就是以贊賞不已的筆調來直接寫三貂嶺。“海外雄圖”與“天外橋”兩個比喻都是指三貂嶺: 三貂嶺象海外的一幅雄壯的畫圖,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三貂嶺高峻無比,其山腰被云遮霧罩,露出云霧的頂端如同一座天外虹橋橫空,縹緲如同仙境。這兩個比喻包含著作者濃烈的自豪感與審美的愉悅。作者是個詩人,他在親自目睹三貂嶺之前,一定曾揮筆寫過想象中的三貂嶺,至于寫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當他“有句攜來”站在三貂嶺前,發現真正的三貂嶺與原來虛擬的三貂嶺并不相符的時候,他感到吃驚,以至要“搔首問”了,至于“問”什么詩人仍含而不露,盡可由讀者去發揮想象了。他現在最深刻的印象與感嘆是:“莫疑孤嶺隔云霄。”“孤嶺”即三貂嶺。他今日確確實實地看到三貂嶺被云霄隔為兩截,是名副其實的“天外橋”。“莫疑”二字道出了有人包括作者曾對此抱有懷疑。現在他有自己的審美體驗證明三貂嶺確是“隔云霄”而無可懷疑。這又從側面贊美了三貂嶺的高峻入云。
這首詩對于三貂嶺的形貌本身沒有作全面具體的描摹,僅突出其“隔云霄”這一特點,并且以比喻寫之,從側面出之,就使得詩有一種空靈之美,含蓄之致。
上一篇:李紳《卻望無錫芙蓉湖》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袁枚《同金十一沛恩游棲霞寺望桂林諸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