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聞戰馬渡滹沱,南北紛紛盡倒戈;
諸將無心留社稷,一杯遺恨對山河。
秋風暮嶺松篁暗,夕照荒城鼓角多。
寂寞夜臺誰吊問,蓬蒿滿地牧童歌。
吳嘉紀(1618—1684),字賓賢,號野人,江蘇泰州人。他是清初的詩人。早年從事過鹽場勞動,對鹽工的勞動生活有切身體驗。后來漫游各地,曾在北方參加過抗清斗爭。最后隱居家鄉,過著貧苦生活。他的詩風格蒼勁,有的作品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感情,對民間的疾苦也有真實反映。
本篇是詩人在揚州經過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墓旁之后,寫成的一首深寓感慨之情的七言律詩。史可法是南明弘光朝的兵部尚書兼大學士,在清兵大舉南下之日,南明政權內部忙于爭權奪利,史可法被排擠出朝廷,到長江以北的揚州去督師。史可法率軍與清兵在宿遷一帶遭遇,收復了被清兵占領的宿遷。但由于明軍內的一些守將降清,如徐州總兵李成棟先是棄城逃跑,后來又降清為南下向導,戰局逆轉,清軍很快逼近揚州。史可法在清兵包圍中,堅持守城,拒絕投降。清兵打進揚州,史可法戰敗被殺。清兵占領揚州后,大肆屠殺,全城遍地橫尸。時當夏天,史可法的遺骸已無法辨認,揚州人民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嶺。在吳嘉紀憑吊史可法時,史公的墳墓已經是荒涼不堪。詩人到此憑吊民族英雄,抒發山河淪陷的哀痛,斥責倒戈降清的叛將,詩中很巧妙地把英雄死后的時代的寂寞,墳墓憑吊的荒涼冷落,與回憶的辛酸、沉痛,眼前生活的黑暗、悲苦,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對讀者有很大的動情力。在清初寫這樣的詩是有殺頭之罪的,吳嘉紀顯示了民族志士與有正義感詩人的勇敢精神。
上一篇:錢起《歸雁》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屈大均《早發大同》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