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仲濟《天堂》原文|注釋|賞析
幼年時隨著別人到基督教的禮拜堂里,首先注意到的是墻上掛的許多畫。有一幅天堂地獄圖,天堂高高的,路狹門窄; 地獄的門是寬的,路也廣。向地獄的路上,人群擁擠,天堂那方面卻只寥寥幾人。底下深淵里有人在水里浮沉,都是愁眉苦臉的,那是想上天堂沒去成,被擠下去的了。當時我象忽然得了一個啟示似的: 怪不得都說到天堂的人少,原來路是那末窄的,如何容的許多人! 一擁擠,一步走不穩,不是就掉到深淵里去么? 是不能怪人不向那邊走的。而且據說,天國的鑰匙是拿在牧師的手里,即便冒著險上去了,他不開門,是仍然進不去的。而且對于牧師,那時就覺得不甚可靠。因為聽到幾次牧師的故事: 做買賣欺騙,騙買寡婦的土地,騙教友們的錢說是替他們到邊塞買荒地,到這些信靠上帝,信靠上帝仆人的教友們扶老攜幼到了塞外時,卻各處問遍了,哪塊地也不是他們的,才知道牧師是把他們牧到死地去了。不知道所有的牧師是不是全都這樣,我對于牧師這類人,卻從此深惡痛絕了。
不久,我入了一個教會中學,國文上一篇劉復先生譯的力器德的《流星》,里面指出了人生善惡的兩途:一條路是什么“流毒汁以為水,藏毒蛇以嚙人……”一條是“稻花香中雜以鳥語嚶嚶,如天使之清歌……”那位國文先生講這篇文章時特別帶勁,告訴我們,這就是天堂和地獄兩條路,勸勉我們向天堂走。我卻仍然還是那末想,天堂是被人把持著,能去固然好,倘不能,到地獄里雖苦也無所謂,自然,這僅是心中的意思,是沒曾說出來的。
以后,讀了宗教史,讀了新舊約,也讀了幾本文藝書籍,我才明白牧師中好人固然有,壞人多,卻幾乎成了定例。就如同中國的熟讀圣人書的偏偏寡廉鮮恥一樣,越是這類稱為上帝的仆人中,越發常有壞人混在里邊,他們已不信教,只在吃教。試想耶穌親手挑選出來的十二個人中就有一個猶大。出賣耶穌和定他死罪的也不是教外的人,是他的門徒和一些祭司長老之類。到了馬丁·路德時期,各教堂普遍的賣贖罪券,是更指著上帝發財了。而這批人物本身的行徑一部《十日談》已寫出了一個大概。外表的虛偽是掩蓋不住骨子里的齷齪的,終日講禁欲的人,常是縱欲者,宣講為善的人,心中也常是最卑污。這是一點不錯的。
從此,我更厭惡這些法利賽人,我更憎恨這些吃教的,我為耶穌和一些純潔的基督徒氣忿。宙斯神們的社會是美麗的,他們底下的人的社會是愚蠢黑暗的。但神們荒淫無道,愚蠢的人們卻終于從普羅米修士取得了火,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宙斯的寶座終于不能不倒塌了。這些拿著天國的鑰匙和賣贖罪券的人,或者自己能不能進天國也成問題罷?就是進了天國,也許天國的命運會和宙斯的社會一樣。雖然圣書記著,天國是永生的,但上帝卻不是指的進天國的是賣他的獨生子的猶大。
今天我忽然又想起了那張天國地獄的畫,我又想起了“取火者的逮捕”的故事。到天堂的路修得那末窄,逼著非到地獄去不可的人那末多。多了,也許地獄里的囚犯們就不會很太平,如同人們毀壞了神們的社會一樣,底下囚徒們騷動起來,那高高在上的天堂就恐怕不很穩了,無論里面怎樣光明,快樂。那時吃教的荒淫生活也要結束了。
( 《發微集》)
賞析 “天堂”是宗教信仰中的“理想世界”。按著宗教的信條,人們只要一生行善修好,最后就能進入天堂,反之,必須進入地獄去受苦。虔誠的教徒,一生禁欲苦修,就是為了進天堂而免入地獄。這些善男信女的迷信思想固然有可笑的一面,但其虔誠純潔的態度,則頗有可愛之處。然而,那些假冒為善的牧師就不同了。他們“已不信教,只在吃教?!卑殉种焯玫拇箝T大賣“贖罪券”,“指著上帝發財”。這樣的人獨霸天堂大門,怎能不把善良的百姓擠進地獄呢?據作者說,這篇雜文就是對這類假冒為善者有感而發的。
文章先從“天堂地獄圖”的畫面寫起,通過“向地獄的路上,人群擁擠,天堂那方面卻只寥寥幾人”的對比描寫,形象地說明了由少數人把持天堂,迫使多數人下地獄受苦的情景。又通過作者看圖的感想,把牧師玩弄騙術,把教友們“牧到死地去”的故事與他們獨霸天堂大門的行徑聯系起來,激發讀者對假冒為善的牧師之流的“深惡痛絕”。接著,作者聯系宗教史和文藝作品,進一步揭露牧師、法利賽人掛羊頭賣狗肉的卑鄙行為,啟發人們認識這類騙子的真面目。文章最后重新提到“天堂地獄圖”,前呼后應,順理成章地概括出地獄人多了天下就難得太平的規律,預示被壓迫人民必然革命,統治者的天堂必然崩潰的趨勢,給人以深刻啟迪。
這篇雜文構思巧妙,形象鮮明。作品表現的是“一個尖銳的現實問題”,然而在寫法上卻不著現實一詞。從表面上看,通篇談的全是天堂地獄的故事,距現實生活十萬八千里,然而影射的全是現實社會問題。比如文章談到牧師不信教而吃教時說: “如同中國的熟讀圣人書的偏偏寡廉鮮恥一樣”,“終日講禁欲的人,常是縱欲者,宣講為善的人,心中也常是最卑污。”很明顯,把批判法利賽人的矛頭引向了現實生活的同類人物。又如以天堂和地獄的對照描寫,影射現實社會階級對立之尖銳; 以少數人把持天堂,把多數人擠進地獄,形象地揭示出社會矛盾的根源等等。聯想巧妙,比喻生動,耐人尋味。既描繪了完整的形象,又概括了事物發展的規律。熔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于一爐,出色地表現了作品的主題。
上一篇:曹聚仁《大水中》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岑桑《太陽的故事》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