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卻望無錫芙蓉湖》唐山水詩鑒賞
李紳
水寬山遠煙嵐迥,柳岸縈回在碧流。
清晝不風鳧雁少,卻疑初夢鏡湖秋。
丹桔村邊獨火微,碧流明處雁初飛。
蕭條落葉垂楊岸,隔水寥寥聞搗衣。
逐波云影參差遠,背日嵐光隱見深。
猶似望中連海樹,月生湖上是山陰?
舊山認得煙嵐近,湖水平鋪碧岫間。
喜見云泉還悵望,自慚山叟不歸山。
翠崖幽谷分明處,倦鳥歸云在眼前。
惆悵白頭為四老,遠隨塵土去伊川。
這是李紳有關無錫芙蓉湖的七絕組詩,共五首。每首各自獨立,但作為一個詩組,在內容上又前后互有照應和聯系,在總體上表現了無錫芙蓉湖嫵媚多姿的水色山光以及作者沒能歸隱湖山的惆悵。筆法細膩,描繪綺秀,是以寫景為主、兼帶表意的一組優美詩篇。
第一首描寫眺望湖面的景致。首句“水寬山遠”四字,立時給人們推出水面平闊、邊涯遙遠的一幀湖面風光,只見白水滿溢,一片寬平。唯有在遼遠的水天之際,才看見一些淡遠的山峰。湖面山峰間,凝聚著一片淡淡的煙靄,同樣顯得那樣遙遠。開首就意境開闊,饒有詩味。第二句“柳岸縈回在碧流”,寫湖面雖然平展,卻并無單調之感:水邊長滿高柳,湖岸曲折縈回,深入淺出,交加互插,遠遠望去,一段段柳岸象漂浮在碧波之上。芙蓉湖曲岸清汊、柳枝長垂,縹緲旖旎的秀色,依稀如見。第三句“清晝不風鳧雁少”,在晴朗的秋日,日暖氣清,金風不吹,湖面一片寧和,水波不興,只有遠處不多的野鴨孤雁,三兩點點。一個“少”字,用得甚好。寫景若全然無動,難見其靜; 以動襯靜,才是高明之筆。湖面三兩甚少的鳧雁,出沒飛動,乃是以小動襯大靜,加倍襯出寬闊的湖面風息浪止的一派靜態。第四句“卻疑初夢鏡湖秋”,承上“水寬山遠”和“不風”而來。鏡湖是會稽、山陰間的大浸,湖周三百一十里,水平如鏡,故而得名。如今詩人站在芙蓉湖邊,芙蓉湖亦水勢闊大,無風無浪,水如平鏡,致使詩人心神恍惚,疑心在夢中來到鏡湖之濱。這一句之意,在于寫湖面之平。通過四句的描寫渲染,芙蓉湖面闊、美、靜、平的特點就得以充分表現。
第二首重點在于描寫詩人的聞見,描畫湖畔的詩趣。首句“丹桔村邊獨火微”,丹桔村地處湖畔,也許以盛產丹桔而得名。在村邊竹樹迷濛的深處,不知何人燒起一堆煙火,那忽閃明滅的微光隱約可見。這句僅用白描手法,就畫出一個古村平臥湖畔,一縷煙火冉冉上升的田園風景,表現了湖濱的一種靜美和神秘。第二句“碧流明處雁初飛”,但見陽光閃熠的清澈湖面上,今年孵出的雛雁,正在撲楞楞地學飛。同是一句白描,繪出江南湖區特有的生氣和情趣。第三句“蕭條落葉垂楊岸”,承第一首的“秋”字而來,時序已是金秋,楊柳長垂的湖岸,百木已呈蕭條之景,樹葉兒開始簌簌飄零,落下地面,落入水中。這湖畔落葉,使人想起屈原“洞庭波兮木葉下”的名句。原來景色蓬勃或蕭條都是一種美,唯看審美者心境和視點如何而已。在這里,詩人面對柳堤落木,仍感受到一種秋色秋景之美。第四句“隔水寥寥聞搗衣”,湖面屈曲,隔著水汊子,在那蒲柳水樹、迷漓濛淞的另一邊,傳來了疏疏落落、時有時無的搗衣之聲。有三兩村姑婦人在那邊搗衣,不見其人,不知水動,唯聞搗木斷斷續續的敲擊而已。文句已盡,詩趣無窮。全首四句,皆依詩人視、聽寫來,湖周那田園牧歌式、充滿畫意的佳圖,捕捉甚準。
第三首描寫詩人注視湖中,湖天交映之景。首句“逐波云影參差遠”,天上云朵簇簇,投于湖中,在遠處的湖面上,那投于湖面的云影似乎隨著清波上下漂晃,漸漸遠去。襯出湖水之清如鏡,秋云之潔似錦,錦投鏡中,憑清波搖簸而動。第二句“背日嵐光隱見深”,日頭在西,霧嵐在東,詩人審視湖中,只見霧靄投影湖底,若天在湖下,隱隱約約瞧見霧靄模糊的淡影,倒置于湖下極深的天穹深處。第一、二兩句,都是寫湖天倒映,天上云嵐,皆可從湖下尋覓,乃是扣緊大湖的特點而發,爛塘碎溪,斷不能有此觀照。第三句“猶似望中連海樹”,緊承上面兩句而來,寫那逐波云影、水底霧靄,連亙甚遠,就象放眼望去所見那高下參差、延綿到海的樹木林莽一般。原來湖下之天,內容也是如此豐富。第四句“月生湖上是山陰?” 日頭在西,月出于東,從東邊湖面上,已經升起一個大而淡的黃月。因湖面太闊,離開水面的月亮,就象是湖中倏然升起來的一般。那月亮下邊一帶,可是山陰縣地界? “山陰”之說,承第一首“鏡湖秋” 而來,詩人站立湖畔,迷離惝恍之中,疑心眼前的水面便是鏡湖,那月亮升起的方位,想必就是山陰縣地面了。全首四句,詩意開闊,用烘云托月的手法,襯出芙蓉湖闊大的氣勢。
第四首描寫詩人面對自己熟悉的山嵐湖岫,卻不能歸隱巖泉的惆悵和慚怍。首句“舊山認得煙嵐近”,“舊山”指熟悉的山,詩作者本是無錫人,對家鄉的每一座青山都“認得”,都懷有深愛的情思。在外為官,朝朝暮暮,病時夢中,也許不止一次想起故鄉的山。在這些熟悉的山間,如今近處低空中,橫著一條青藍色的煙靄,依然有一種神秘的、秀逸的奇氣,還是如此惹人喜愛。第二句“湖水平鋪碧岫間”,遙望芙蓉湖,滿溢的湖水,鋪滿了各個青碧的峰岫之間?!捌戒仭倍郑玫脴O好,形象地道出芙蓉湖水寬闊平溢的狀態: 芙蓉湖之水如同一塊平展的氈毯,碧翠的山岫猶如別具風格的花邊,山之青,水之平,組成一幅錦繡的山水畫圖。前二句意在描寫家鄉湖山的親切、秀美、可戀。詩的下半部分承一二句之意形成轉折,變為述意。第三句“喜見云泉還悵望”,云泉指遺世隱逸之士棲止的高山巖泉,如今詩人面對秀麗的故鄉山水,心中不由生出惆悵:親切優美的芙蓉湖本可棲隱,但自己為官于當朝,政事羈縻,有歸隱之心而無法實現,因此只能眼觀云泉,心生悵惘而已。第四句補足上句之意: “自慚山叟不歸山”。詩人以“山叟”自命,可見原本便是山人,有著山野人的追求和情愫,想山,愛山,但因做官享祿之故而“不歸山”,有違于心,所以面對這般幽美宜隱之地,心中深感愧怍。全首四句,寫景述意,轉折自然,首尾照應,回環得體。
第五首意隨景生,寫物抒懷,緊承上首,表達不得已而離開家鄉的惆悵。前兩句“翠崖幽谷分明處,倦鳥歸云在眼前”,以描寫景物寄寓歸意。詩人站立湖畔,抬頭看時,恰見鳥兒飛返幽谷,山云依偎翠崖,眼前景物不禁觸發強烈的聯想: 鳥兒與云朵都是無識之物,鳥飛倦乏,尚且懂得飛返幽谷; 連云飛久了,似乎也知歸而依戀翠崖,自己在塵世中為官奔馳到老,心力交瘁,至今欲歸而不得?!熬滕B”“歸云”以強烈的象征與對比,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之句,表達了詩人本欲象陶令那樣“歸去”之意; 并引出后二句: “惆悵白頭為四老,遠隨塵土去伊川?!边@兩句以無可奈何的心情,進一層說明自己為何不得歸隱:原來要象“四老”那樣輔弼君王。漢初商山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四位老隱者出山輔佐太子(漢惠帝),避免了太子被漢高祖廢黜一舉,美談千古。詩人晚年曾居高職,故在前句以商山四皓自況,說明自己雖已老耄,也只有充任君王的輔弼肱股,心中無盡惆悵。后句則說自己象商朝開國賢臣伊尹那樣,不得不離開家鄉,遠到塵世仕途中去混跡。表達了詩人身不由己,不得不又離開秀麗可戀的芙蓉湖、離開無錫家鄉的深切遺憾。
這束七絕形成一個具有整體性的審美系列,以大部篇幅描繪山水,在寫景基礎上以景物寄情寓意,互為牽引,針線細密,結構自然,無游離之感。無論從大的系列結構到具體的各詩看,都反映了高超的匠心。
上一篇: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黃逢昶《臺灣竹枝詞三首》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