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游龍門記
薛瑄
出河津縣西郭門(1),西北三十里,抵龍門下。東西皆層巒危峰(2),橫出天漢(3)。大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出,兩壁儼立相望(4)。神禹疏鑿之勞(5),于此為大。由東南麓穴巖構(gòu)木(6),浮虛駕水為棧道(7),盤曲而上。瀕河有寬平地(8),可二三畝(9),多石少土。中有禹廟,宮曰“明德”,制極宏麗(10)。進(jìn)謁庭下(11),悚肅思德者久之(12)。庭多青松奇木,根負(fù)土石,突走連結(jié)(13),枝葉疏密交蔭,皮干蒼勁偃蹇(14),形狀毅然,若壯夫離立(15),相持不相下。宮門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16)。步石磴(17),登絕頂。頂有臨思閣,以風(fēng)高不可木(18),甃甓為之(19)。倚閣門俯視,大河奔湍(20),三面觸激,石峰疑若搖振。北顧巨峽,丹崖翠壁,生云走霧,開闔晦明(21),倏忽萬變(22)。西則連山宛宛而去(23)。東視大山,巍然與天浮(24)。南望洪濤漫流,石洲沙渚(25),高原缺岸,煙村霧樹,風(fēng)帆浪舸(26),渺茫出沒,太華(27)、潼關(guān)、雍豫(28)諸山,仿佛見之。蓋天下之奇觀也。
下磴,道石峰東(29),穿石崖,橫豎施木,憑空為樓。樓心穴板(30),上置井床轆轤(31),懸繘汲河(32)。憑欄檻,涼風(fēng)飄瀟,若列御寇馭氣在空中立也(33)。復(fù)自水樓北道,出宮后百余步,至右谷,下視窈然(34)。東距山(35),西臨河,谷南北涯相去尋尺(36),上橫老槎為橋(37),蹐步以渡(38)。谷北二百舉武(39),有小祠,扁曰“后土” (40)。北山陡起,下與河際(41),遂窮祠東。有石龕(42)窿然(43)若大屋,懸石參差,若人形,若鳥翼,若獸吻,若肝肺,若疣贅,若懸鼎,若編磬(44),若璞未鑿(45),若礦未爐(46),其狀莫窮。懸泉滴石上,鏘然有聲(47)。龕下石縱橫羅列,偃者、側(cè)者、立者,若床、若幾、若屏,可席(48)、可憑、可倚。氣陰陰,雖甚暑,不知煩燠(49); 但凄神寒肌,不可久處,復(fù)自槎橋道由明德宮左,歷石梯上。東南山腹有道院(50),地勢與臨思閣相高下,亦可以眺望河山之勝。遂自石梯下棧道,臨流觀渡(51),并東山而歸(52)。
時(shí)宣德元年丙午(53),夏五月二十五日。同游者,楊景端也。
〔注釋〕(1)郭門: 城門。(2)危: 高峻。(3)天漢: 銀河。(4)儼立:整齊地立著。(5)神禹: 鑿龍門導(dǎo)黃水的夏禹。(6)穴:這里作動詞用,鑿洞。構(gòu): 這里亦作動詞用,架木。(7)浮虛: 凌空。棧道: 懸崖上架設(shè)木板鋪成的通道。(8)瀕: 臨近。(9)可:大約。(10)制: 規(guī)格。(11)謁: 進(jìn)見。(12)悚肅: 恭敬。思德: 思念功德。(13)負(fù): 背著。突:穿。(14)偃蹇(jian):高傲的樣子。(15)離立: 并立。(16)半流:中流。(17)石蹬: 石級。(18)不可木: 不能用木料建筑。(19)甃(zhou):砌。甓(pi):磚。(20)湍: 急流。(21)闔: 合?;蓿?暗。(22)倏忽: 突然。(23)宛宛: 蜿蜒。(24)與天?。?和天一起浮在空中。(25)洲:水中的陸地。渚(zhu):小洲。(26)舸: 船。(27)太華(hua): 華山,五岳之一,在今陜西省華陰縣。(28)雍: 古九州之一,在今陜西、甘肅、青海一帶。豫: 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省一帶。(29)道: 這里作動詞解,取道。(30)穴: 穿穴。(31)井床: 井欄。(32)繘(yu): 繩索。汲河: 從河中汲水。(33)列御寇:列子。馭:駕御。語出《莊子·逍遙游》: “列子御風(fēng)而行”。(34)窈(yao)然: 幽深的樣子。(35)距: 抵,到。(36)尋:八尺。(37)槎(cha): 樹干的分枝。(38)蹐(ji): 兩步相接走路。(39)舉武: 舉步。古代六尺為“步” ,半步為“武” 。(40)后土: 土地神。(41)際: 交接。(42)石龕(kan): 石室。(43)窿(long )然: 空空洞洞的樣子。(44)編磬: 古代樂器名,由十六個(gè)發(fā)音不同的磬編掛而成。(45)璞: 未雕琢的玉。(46)爐: 這里作動詞“煉”解。(47)鏘然: 清脆。(48)席: 作動詞“坐”解。(49)煩燠(yu):煩悶。(50)道院:道士住的廟宇。(51)臨流: 靠近水邊。(52)并(bang):通“傍”,靠。(53)宣德:明宣宗年號。宣德元年丙午: 公元1426年。
〔鑒賞〕明朝初年,三楊的“臺閣體”詩文以點(diǎn)綴升平、頌揚(yáng)統(tǒng)治者功德為務(wù),追求形式的典雅工麗。這在山水游記中也有反映??墒?,同時(shí)期的薛瑄所作的《游龍門記》卻匠心獨(dú)運(yùn),不事雕琢,顯得逼真自然,成為那個(gè)時(shí)代游記文中的一篇杰作。
龍門位于山西省河津縣與陜西省韓城縣之間。薛瑄在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夏天登龍門山,寫了這篇游記。作者是以游蹤為線索來記述的。因此,開頭先說他從河津縣西郭門出發(fā),向西北走了三十里,到達(dá)龍門山下。這樣,既交代了出游的地點(diǎn)、路線,又很自然地點(diǎn)出了龍門的位置。接著,作者揮動如椽巨筆,對龍門的壯麗山河作了一個(gè)總的勾勒: “東西皆層巒危峰,橫出天漢。大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出,兩壁儼立相望。”行文用一個(gè)“層” 字、一個(gè)“危” 字,描寫了東西峰巒重迭險(xiǎn)峻之貌,又用一個(gè)“橫” 字、一個(gè)“出” 字,摹出了連山逶迤接天之狀。而原來盤束于西北山峽地區(qū)的河水,流到這里,忽逢峽口,豁然奔瀉,聲如巨雷,令人驚心動魄。再看峽口的山壁,整齊而莊嚴(yán)地相對聳立,使人想起夏禹當(dāng)年開鑿龍門的偉大功績。的確,壯麗的景觀足以體現(xiàn)夏禹功績之大,而夏禹的豐功偉績又足以使河山增色; 在作者筆下,二者相映生輝,相得益彰。對大禹功績的緬懷,自然地引出了對禹廟的游覽之興。下文先記述禹廟的位置、名稱和規(guī)模:到禹廟去要由山的西南麓向上,經(jīng)過“浮虛駕水” 的棧道,彎彎曲曲地來到靠河的一塊二三畝大的平地上,禹廟就建在這里。廟名叫“明德宮” ,規(guī)模極其宏麗。從昔人歷險(xiǎn)在山上修建這樣一座大廟,我們也能體會到人們對大禹的崇敬之情。作者“進(jìn)謁庭下,悚肅思德者久之” 。讀到這里,仿佛可以看到作者謁見大禹神像時(shí)恭敬嚴(yán)肅的神態(tài),而且體會到他那無限感戴的心情。這里雖是寫禹廟、寫心情,但是龍門山水也得到有力的烘托,因?yàn)槿藗兇穗H對大禹的崇敬之情,是被龍門山水充分激發(fā)起來的。隨后,文章具體描繪了庭中的景色。只見一棵棵青松與不知名的奇樹長在一起,樹根頂開地面的土石,向前延伸,互相糾纏著。樹的枝葉或疏或密,彼此覆蓋,形成濃蔭。而樹的皮干則蒼勁偃蹇,現(xiàn)出剛毅的樣子,好象一個(gè)個(gè)偉丈夫分開站著,爭持不下。由于作者是帶著“進(jìn)謁”時(shí)“悚肅”的心情觀察庭中景色的,因此,景象也就顯得更加瑰奇動人。這些描寫,也是對大禹之功、以至對壯麗的龍門山水的映帶之筆。從禹廟出來,作者登上了廟西南的一座石峰。這石峰高高地聳立在黃河中央。作者用“危出半流”四個(gè)字,寫出了它的卓爾不群的氣勢:并用“步石磴,登絕頂”交代了自己的游蹤。然后就寫所見所感。峰頂有臨思閣,因?yàn)轱L(fēng)大,不能用木頭建造,全是磚塊砌成的。這雖是寫臨思閣的建筑特色,卻使我們想見石峰之高和閣址之險(xiǎn)。再登上臨思閣,那所見當(dāng)然更加奇妙了。文章接著便以細(xì)膩的筆觸,描繪了從閣上看到的景色。由于石峰高高地突入黃河中心,因此三面受到急流的沖激。作者倚著閣門向下看,“石峰疑若搖振”,似乎連石峰也受不住狂濤駭浪的猛烈沖激而振動搖晃起來了。當(dāng)然,實(shí)際上石峰是不會“搖振”的,這不過是作者的錯(cuò)覺罷了。作者從視覺仿佛得到了“搖振”的感受,又用“通感”手法把它寫了出來,雖不符合客觀情況,卻顯得極其真切,使讀者也仿佛親自感受到黃河波浪之猛和石峰的高危了。再向北望,看到巨峽一帶“丹崖翠壁,生云走霧,開闔晦明,倏忽萬變。”向西望,看到“連山宛宛而去”。向東望,看到大山“巍然與天浮”。向南望,看到“洪濤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煙村霧樹,風(fēng)帆浪舸,渺茫出沒。”文章層層寫來,真是氣象萬千,四面風(fēng)光各有不同。而作者此時(shí)從眼前景物,又不禁想到更遠(yuǎn)的太華、潼關(guān)、雍、豫諸山,也“仿佛見之”了。筆觸由近及遠(yuǎn),由實(shí)寫眼前之景到虛寫想象之境,令人神思飛越。接著,作者以贊嘆的語氣小結(jié)道: “蓋天下之奇觀也?!边@真是說到了讀者的心坎上,使讀者之心與作者之意產(chǎn)生了強(qiáng)烈的共鳴。在詳寫石峰的自然景色之后,隨著游蹤所至,作者的筆鋒又轉(zhuǎn)向一座奇妙的工程。在石峰東面,有一座水樓,它是人們在石崖上鑿洞,安上一根根橫的、豎的木頭,平空構(gòu)筑起來的。樓板的中央打了一個(gè)洞,上面放著井床轆轤,掛著繩子,可以從黃河里汲水。在彼時(shí)彼地。這工程顯得多么艱巨,設(shè)計(jì)又是多么巧妙啊! 它充分表現(xiàn)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這一筆與上文龍門的“開鑿”之功,遙相呼應(yīng),意脈隱躍于字里行間,逗人品味。作者登上水樓,“憑欄檻,涼風(fēng)飄瀟”,覺得自己就象傳說中的列御寇馭氣在空中站立一樣。這感受既新奇又快適,充分烘托出水樓建筑之妙。接著,作者以精練的筆墨,寫他到右谷,渡槎橋,抵達(dá)“后土”小祠的經(jīng)過。雖是為了交代游蹤,卻也抓住特點(diǎn),涉筆成趣。如右谷“下視窈然”,而槎橋橫在谷的“南北涯”之間,作者是小心翼翼地“踏步以渡”的。這令人想見行程之險(xiǎn)和體會作者鼓勇前進(jìn)的游興之濃。再向前去,就碰到了一個(gè)奇異的“石龕”,作者縱筆作了詳細(xì)的描繪。這個(gè)“石龕”象一間大屋子,里面參差錯(cuò)落地懸掛著各種各樣的石乳,“若人形,若鳥翼,若獸吻,若肝肺,若疣贅,若懸鼎,若編磬,若璞未鑿,若礦未爐”。而龕下的石頭則“縱橫羅列”,有的倒著,有的側(cè)著,有的立著,“若床,若幾,若屏”;有的可以坐臥,有的可以憑依。作者用博喻手法,喚起讀者的想象,仿佛把我們帶進(jìn)了一個(gè)自然藝術(shù)品的陳列室,感到目不暇接。不但如此,文章還說石龕上掛下來的泉水,滴在石頭上,發(fā)出金屬般的鏗鏘聲韻。這些描寫有聲有色,生動撩人,反映出作者對龕中的奇觀感到莫大的興趣,也再次引起讀者的激賞和贊嘆。至于龕中的氣候,那和外界也不相同,陰涼潮濕,即使在大暑天,人也不覺得煩悶燥熱,只是“凄神寒肌”,不能長時(shí)間停留在里面。讀到這里,我們不禁想起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描寫潭上境界的句子: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弊髡邔W(xué)習(xí)并繼承了柳宗元山水游記中把描寫和抒情結(jié)合起來,使自然景物與人的精神境界相契合的筆法。不過,作者是從眼前石龕中的實(shí)境出發(fā)來寫自己的感受的,是對柳文筆法的創(chuàng)造性的運(yùn)用,而不是形式主義地、機(jī)械地模仿前人。正因?yàn)槿绱耍杂辛诉@一筆,讀者對石龕中的境界體會更深,好象親臨其境似的。歸途“自石梯下棧道,臨流觀渡”,再沿著東山往回走。在概括的敘述中,仍包含活動著的人物形象和畫面,語言含量很大。最后,文章以記述游覽的時(shí)間和同游者姓名作結(jié)。這雖是游記常用的束筆格式,但其內(nèi)容也增強(qiáng)了文章的生活實(shí)感。
縱觀全文,作者緊緊抓住游蹤這條線索來組織題材,從一個(gè)景點(diǎn)到另一個(gè)景點(diǎn),相互之間的距離、方位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因此,不但文章脈絡(luò)分明,而且使讀者仿佛跟隨作者游遍了各個(gè)景點(diǎn),對游蹤所及的龍門山水的印象既清晰,又完整。作者不是客觀地寫龍門山水,而是隨時(shí)融入自己的感受、想象和聯(lián)想,使山川地理與歷史掌故、自然景物與人力工程、現(xiàn)實(shí)世界與神話傳說、眼前之景與意中之境緊密結(jié)合,主客體高度統(tǒng)一,既見“物”又見“人”,因而出色地描繪出了龍門山水的壯麗圖畫,同時(shí)抒發(fā)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這篇文章的語言不事雕琢,樸素生動,“妙造自然”。在當(dāng)時(shí)“臺閣體”詩文統(tǒng)治文壇的情況下,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游記。
上一篇:《古文·游黃山日記(后)》鑒賞
下一篇:《古文·湖心亭看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