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宋山水詩鑒賞
黃庭堅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唐滟滪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闌,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屹立在洞庭湖邊的岳陽樓是著名的登臨勝地,自唐以來,詩人們為它寫下了許多名篇。其中如孟浩然、杜甫的題詠之作都稱絕唱。黃庭堅的這兩首詩則別開生面,傳神地寫出了一個久謫遇赦的詩人在風雨中登樓眺湖的所見所感。
第一首寫詩人登樓的感受。黃庭堅在哲宗紹圣二年(1095)被政敵誣陷,貶為涪州(今四川涪陵縣)別駕,安置在黔州(今四川彭水縣),到紹圣五年(1098),又被移到戎州(今四川宜賓市東北)。當時的政治形勢十分險惡,年過半百的詩人在遭受到接連不斷的打擊之后,已經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把貶所的居室稱為“槁木庵”和“死灰寮”,他對于出峽還鄉或回朝都不抱希望了。沒想到數年之后居然遇赦東歸,活著經過了瞿唐、滟澦的天險,并于徽宗崇寧元年(1102)正月到達巴陵(今湖南岳陽市)。二月一日,詩人冒雨登上岳陽樓,臨眺著氣象萬千的洞庭湖,一種絕處逢生、悲喜交集的復雜心情油然而生。這“一笑”,既有慶幸生還的喜悅,又有追懷往事的凄楚,言簡意賅,感人至深。而且,未到江南已先一笑,若到了江南故鄉,見到了久別的親朋,又當如何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想象余地。應該說明的是,“生入” 一句是用《漢書》中所記班超晚年上書請求“但愿生入玉門關”之典,但僅用其字面,讀來渾然不覺,猶如水中著鹽。
第二首寫詩人登樓所見。詩人獨自登樓,憑欄遠眺風雨中的洞庭湖(由于此處湖面狹長,故稱之為“川”),湖心君山的群峰宛如神女的十二個發髻。這種比喻,唐人已經用過,例如雍陶《望君山》: “應是水仙梳洗罷,一螺青黛鏡中心。”但黃庭堅把神女落實為相傳是居住在君山的湘君和湘夫人,這就使此詩與屈原的美麗詩篇以及有關的美麗傳說聯系在一起,從而使讀者聯想浮翩。而且,以“十二鬟”比擬在迷濛的雨幕中起伏隱現的君山群峰,也比“一螺青黛”的形象更為生動。若是在風和日麗的日子里,位于洞庭湖萬頃碧波之中的君山是極為秀麗的,劉禹錫《望洞庭》詩中把它形容為“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可是當黃庭堅憑欄遠眺時,見到的是風雨滿天、湖波洶涌的另一種景象。于是詩人忽發奇想: 如在此時泛舟湖面,從如山的白浪之間觀看蒼翠的君山,那該是何等的壯麗啊! 毫無疑問,最后一句是從劉禹錫的詩句而來的,但是黃庭堅并不是簡單地襲用成句,而是推陳出新: 一方面,把平靜如鏡的“白銀盤”改成奔騰起伏的“銀山”,使洞庭湖從靜態變為動態,從而形象地寫出了它非凡的氣勢。另一方面,詩人自己也從遠眺畫面變成了置身于畫面之中,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這種活用前人成句而不為所拘的手法,或許就是黃庭堅所提倡的“奪胎換骨”之法吧。
上一篇:杜甫《閬水歌》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潘德輿《雨后看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