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閬水歌》唐山水詩鑒賞
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歸。
巴童蕩槳欹側過,水雞銜魚來去飛。
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
閬水即嘉陵江,因江水南下蜀中,環繞閬州城(今四川閬中縣),這一段又稱閬水; 閬州城在玉帶圍中,故又稱閬中。閬州三面對山(北有靈山, 東有玉臺山, 南有錦屏山), 三面臨水,風景媚麗。廣德二年(764)杜甫飄泊至此,作《閬山歌》、《閬水歌》各一篇,分別詠嘆此地的俊山秀水,這首《閬水歌》是專詠嘉陵江的。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首聯從問句起頭,表現詩人初見閬水時的驚喜心情。嘉陵水色太美了,我用什么來形容它呢?石黛即古代婦女常用來畫眉的石墨,呈青黑色; 碧玉為青綠色,二者一濃一淡,皆為美石。嘉陵江中流水深處為墨綠色,兩灘水淺處為碧青色,二色相依,波光互映,顯得格外嫵媚可愛。最可愛的還在日出時,“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歸”。此聯為詠嘆嘉陵江的絕唱。清晨紅日從江中涌起,如破浪而出,“破”字最傳神,體現了一剎那之間江面、天空發生的美妙的變化。曙光劃破了夜空,將朝霞迅捷地鋪滿江面,頓時萬頃碧波如綻開了無數朵鮮紅的牡丹,在霞光中漾漾搖蕩,迎風招展,令人心醉。兩岸灘頭又是一番景色,只見青草回綠,柳枝微黃,籠堤遮沙,似霧如煙。兩條綠帶夾著一川麗水在朝陽下交相輝映。春天從嘉陵江邊歸來了。一個“歸”字把久寒之后詩人盼見春色的急切、欣喜之情和盤托出,白居易膾炙人口的《憶江南》名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很可能是從此受到啟發的。
春色既歸,人、物必有所動,于是第三聯便描畫江上的動景,“巴童蕩槳欹側過,水雞銜魚來去飛”。“欹側”體現出江水的湍急,加上少年駕舟經驗不富,故船身傾側。這一詞恰恰活現了兒童戲水的神態,極富生活情趣。水雞是當地的一種水鳥,似雞而短尾,在江面上來回穿梭,銜魚而飛,呈現一派寧靜、和平的情景。這幅春景圖中充滿了濃厚的人間情味,表現出詩人對和平生活的真誠向往。《閬山歌》中詩人曾有“中原格斗且未歸,應結茅齋看青壁”的句子,對家鄉戰火未熄,自己長年飄零表露了深深的憂愁。嘉陵春歸與中原未歸,兩個“歸”字恰好成為鮮明的對照。
第四聯是全詩的總結,“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腸斷”是愛煞人的意思,用“腸斷”形容嘉陵江,足見眼前景致對詩人的觸動之大,決非走馬觀花之人所能體會。末句贊頌聳立在閬州城南的錦屏山。錦屏山色綺美,花木繁盛,絢如錦屏,號稱天下第一,故曰 “天下稀”。 詩中雖未正面描寫此山, 卻給人留下了美好的想象。這最后一聯本為互文見意,整個閬中山水在詩人看來都是天下稀有。這里不光有秀麗的景色,還有寧靜、安樂的人間生活。
全詩境界清新,語詞峭麗,寫景真切,“令人如目見山水”,顯示了杜甫善于描畫山水的超眾才能。
上一篇:吳兆騫《長白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