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馀《南湖》唐山水詩鑒賞
朱慶馀
湖上微風小檻涼,翻翻菱荇滿回塘。
野船著岸入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
蘆葉有聲疑露雨,浪花無際似瀟湘。
飄然蓬艇東歸客,盡日相看憶楚鄉。
南湖又名鑒湖、鏡湖,在今浙江紹興城南。據《元和郡縣志》卷二十六載:“鏡湖,后漢永和五年(140)太守馬臻創立,在會稽、山陰兩縣界筑塘蓄水,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少水則泄湖灌田,如水多則閉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無兇年。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頃。” 當年鑿湖是為了灌溉農田之便。東晉南朝時,這座面積達206公里的大湖也成了人們流連觀賞、筑室卜居的勝處。王羲之曾贊美說:“從山陰道上,猶如鏡中行也。” (《水經·漸江水注》)這座湖中唐之后逐漸淤積,今天所見只是當年的一小部分而已。而朱慶馀之時,去漢魏未遠,湖光水色,舊貌猶存。此詩系詩人遠游東歸后作,他面對家鄉南湖浩渺的煙波,不禁聯想起自己曾經游覽過的瀟湘楚山。
依偎在小樓的欄桿,湖面微風拂來,多少帶有一絲涼意。塘堤回曲,菱芰水草,長滿水涘,在風中不停搖動。“翻翻”,飛動的樣子,《九章·悲回風》云:“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遙遙其左右。”劉楨《贈徐干》云: “輕葉隨風轉,飛鳥何翻翻。”而此詩用來形容芰葉荇草搖晃,生動清新。頷聯寫野船、水鳥。由于詩人依于小樓欄桿,視野開闊,只見水天渾茫如一,湖野舟船往來,靠岸的船只象是徑直馳入岸上的春草叢似的。宋人陶弼的“天闊鳥行疑沒草” (《碧湘門》),手法與此相類。遠眺為目力所限,難免產生視覺感官上的錯覺。有趣的是,有時這種錯覺又帶有某種審美意識。“水鳥帶波飛夕陽”,同樣具有這種佳趣。湖面上的水鳥貼水而飛,仿佛身帶波浪,假如將“帶波”改為“點波”,則未免過于真細,輕靈有余,但失卻了數百里鑒湖廣闊蒼茫的氣象。水面上的夕陽格外雄渾、圓大,水鳥正面朝它飛去,納入它那無以倫比的輪廓,因此給人以飛入夕陽之感。
蘆葉叢中滴答有聲,讓人疑心是在滴露下雨; 眼前無際的浪花,和楚地的瀟水湘江多么相似。頷聯寫視,頸聯入句也寫視,而中間插入一句寫聽。頷聯寫視是對景物作客觀描繪,而頸聯的描繪已注入詩人之情。尾聯“飄然蓬艇東歸客,盡日相看憶楚鄉”,則直抒胸情。詩人飄蓬洞庭,望九嶷,題詩娥皇廟,如今總算東歸回鄉,但看到南湖波浪又不禁回憶起瀟湘楚鄉。獨在異鄉為異客,見到異鄉山水,容易使人聯想故鄉風光,這種寫法古典詩詞屢見,王禹偁“村橋原樹似吾鄉” (《村行》),就是一例。而一旦游子歸來,盡管行旅的艱辛記憶猶新,但他鄉的好山好水有時更讓人難于忘懷,亦是人之常情。朱慶馀此詩就是著眼于這種情感,詩人反用故鄉南湖的蘆葉、浪花比附楚鄉瀟湘。故鄉山水美,他鄉風物亦不惡。就是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在許多人的記憶里,不也同樣留有或雄偉、或清秀、或蒼茫、或明麗,千姿百態的他鄉山水的美好意象嗎?我們不也常常在議論故鄉與他鄉山水的異同處嗎?類比聯想,往往能提高人們欣賞山水美的能力。
此詩寫景清遠,意象鮮如畫,頷聯尤見功力。后半寫南湖似瀟水湘江,因懷舊游之地楚鄉,新穎別致,頗能啟迪讀者對山水的審美聯想。
上一篇:柳宗元《南澗中題》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儲光羲《詠山泉》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