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言情贈友詩歌
鳳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走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弄筆偎人久,描畫試手初。等閑妨了繡工夫,笑問: “ ‘鴛鴦’ 二字怎生書?”
這首詞以富有戲劇性的生活細節,饒有風趣地表現了一對新婚青年甜蜜幸福的愛情生活。
首二句“鳳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用特寫手法描繪了新娘頭部的裝飾。 她梳著唐宋時期流行的鳳凰式發髻, 發髻的束帶上閃爍著耀眼的金星, 白玉做成的插梳上飛動著雕龍。在這里,作者沒有做任何理性的說明,只是以新娘頭部裝飾的描繪,給人造成了一種美觀華貴的感官印象,既襯托了新娘的艷美,又以我國漢民族的傳統心理,暗示了“龍鳳呈祥”,即婚姻生活美滿幸福。用近代西方“符號學”的理論來解釋,首二句作為感官印象的符號,也兼有指向理智上的認知意義。
接下去,作者通過新婚夫婦的行動、表情、語言,具體描寫了他們美滿幸福的愛情。“窗下”,是新郎讀書作文的地方。新娘向此處“走來”,行為主動,可見她對新郎十分滿意,喜歡接近他。“笑相扶”,從情態和行動兩方面,表現了新婚夫婦之間的互相愛慕、歡悅和敬重。“畫眉深淺入時無”,是新娘向新郎的發問,意在請新郎評品自己的畫眉是否時髦美觀。“畫眉”二字,補充了首二句所寫的頭部裝飾,給新娘華美的形象又增添了幾分嫵媚。作為發問,語氣雖有點嬌柔輕佻,但內涵溫情脈脈,反映了“女為悅己者容”的心理活動。所以,作者特意在此句問話前面冠上了“愛道”二字,交待了新娘此時興奮至極、故意挑逗的情態。
“畫眉深淺入時無”,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朱慶余的《近試上張水部》原詩是: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在這首詩中,朱慶余把即將應考的自己比作“新娘”,把推薦他的張籍(其時任水部員外郎) 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舅姑” (即公婆),把考試前呈交的“行卷”比作“畫眉”。全詩旨在以新娘將要拜謁公公、婆婆時的心情, 委婉地探詢主考官對自己文學才能的評價, 預卜科場得失。 因此, 朱慶余詩中的“畫眉深淺入時無”,是由“舅姑”品評的外在壓力逼出來的,新娘發問時的心情是疑慮不安的。歐陽修雖然在形式上襲用了這句話,卻作了實質性的根本改造。新娘的發問不是“低眉”,而是“愛道”,是愛之至深的內在感情的主動引發,充滿了歡愛,了無憂愁之思。作者真稱得上善于推陳出新,化腐臭為神奇!本詞的上片雖然沒有交待新郎品評新娘 “畫眉”的結果,但下片的 “偎人久”三字作了肯定的回答。兩人能長時間地依偎在一起,清楚地表明,新郎與新娘的相愛,在賞識 “畫眉”之后又進了一步。由 “描畫試手初”可知,這位新娘同封建時代的絕大多數女子一樣,沒有學習文化的權利和機會,不會寫字。現在,她向有文化的新郎請教,但是,“弄筆”與 “偎人”的行動,又說明她學習寫字的態度是不夠嚴肅認真的,逗樂調笑的氣氛較為濃厚。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作文習字對她來說,是 “等閑”之事 (即不關緊要的事) ,她并不想在這方面有所造詣。她握筆描畫,主要是受了愛神的支配,向新郎請教習字只不過是她交流情感的一種方式而已。借此機會,她獲得了精神慰藉。由于“偎人久”,耽誤了刺繡的時間,機靈的新娘笑著向新郎提出了一個自己最關心的問題: “鴛鴦”兩個字怎么寫?這個問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揭開了她“弄筆”習字的真諦: 她要用這兩個字表達自己和新郎的恩愛,她祝愿新郎與自己像一對鴛鴦一樣,終生相愛,永不分離。
上一篇:《南鄉子》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卷耳(周南)》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