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越女采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鸂鶒灘頭風浪晚。 露重煙輕,不見來時伴。隱隱歌聲歸棹遠。離愁引著江南岸。
【鑒賞】
歐陽修的《六一詞》,有的是自我抒情的,如同小詩;有的是用以應歌的,如他在《采桑子·西湖念語》中所說:“因翻舊闋之辭,寫以新聲之調,敢陳薄伎,聊佐清歡。”這首詞寫越女采蓮,當系依古樂府《采蓮曲》的舊題寫成,以供演唱。以詞的形式寫采蓮的,在《花間集》中有皇甫松的《采蓮子》、李珣的《南鄉子》,但前者是七言絕句體,中間伴以“舉棹”、“年少”作為和聲;后者才是長短句,但只單片。南唐馮延巳有《菩薩蠻》“欹鬟墮髻搖雙槳,采蓮晚出清江上”一首,分上下片,情節已稍豐富。歐陽修此首,其曲折深婉,又過于馮詞,可以看出唐、五代至宋詞的發展。
由于題材的規定,此詞的特點是形象鮮明,語言通俗,節奏明快,動作性強,極適于歌女們載歌載舞。起首三句即點明人物身分和活動環境,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在美麗的荷塘里,用靈巧的雙手采擷蓮花。她們的衣著頗與文獻記載相符,據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四六《樂考》云:宋時教坊有采蓮舞隊,舞女們均“衣紅羅生色綽子(套衫),系暈裙,戴云鬟髻,乘彩船,執蓮花”。這里詞人只是抓住舞女服飾的一部分,便把她們的綽約豐姿、婀娜舞態勾勒出來,筆法至為簡練。“暗露雙金釧”一句寫得更好,意境如同牛嶠《女冠子》的“臂釧透紅紗”。它們都富有一種含蓄的美、朦朧的美。玉腕上的金釧時隱時露,閃閃爍爍,便有一種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顯露出來,即毫無意味了。以下兩句分別寫采蓮姑娘的動作和表情,在明白曉暢的語言中蘊藏著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做到語淺意深,以俗為雅。我們仿佛看到采蓮女們像荷花一樣嬌艷,簡直就如李白所說的“荷花嬌欲語”,或另一位詩人所說的“亂入花叢看不見”,美麗的姑娘和美麗的荷花交叉在一起,使你分不清何者為花,何者為人。以荷花比女子,在唐宋詞中屢見不鮮。李珣《臨江仙》云:“強整嬌姿臨寶鏡,小池一朵芙蓉。”陳師道《菩薩蠻》云:“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開。”但它們都離開了荷塘的特定環境,沒有具體的形象作為陪襯,而且格調不高。這里的“照影摘花花似面”,俗中見雅,形象逼真。王國維《人間詞話》評歐陽修、秦觀詞云:“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以之衡量本句,極為恰切。它的精神實質是較高雅的,可以娛悅和陶冶人們的性情。就意義來講,這句話還含有多種層次:采蓮女子先是臨水照影,這是第一層;接著伸手采蓮,這是第二層;然后感到花如人面,不忍去摘,這是第三層。由于層次多,動作性也就很強,非常適合于組織舞蹈的手勢、身段,也很容易揭示人物的內在感情。“芳心只共絲爭亂”一句,便是表現人物的內心矛盾。芳心,是形容姑娘們美好的心靈。“絲”字前面雖未有說明,但從上句的“摘花”聯想,人們可以理解這是采摘蓮花拗斷蓮梗時從斷口中拉出來的絲,即溫庭筠《達摩支曲》所云“拗蓮作寸絲難絕”的絲。隨事生發,信手拈來,以此絲之亂擬彼心之亂,構想絕妙。這一句和上一句一樣,都帶有民歌色彩。由于感情挖得深,寫得真,所以很容易化為舞蹈語言(動作)。
然而此詞并不停留在舞姿的描繪和感情的刻畫上,它還有簡單的情節,情節還有所發展,這在一般的唐宋詞中是見不到的。如果說上片是群舞,場面比較歡快;那么下片就是獨舞居多,場面漸漸變得緊張。天晚了,起風了,荷塘上涌起陣陣波濤。采蓮船在風浪中顛簸、掙扎,有的竟被風浪沖散,場面上似乎只剩下一個采蓮姑娘。 這樣緊張的情節,我們都可以從“鸂鶒灘頭風浪晚”七個字中體會到。鸂鶒是一種類似鴛鴦的水鳥,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稱紫鴛鴦。李珣《南鄉子》云:“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情境差為近之。池塘上既有荷花,又有紫鴛鴦,再加上荷花也似的采蓮姑娘,畫面上真是美不勝收。如此優美的情境,忽然籠上暮色,被風浪破壞,情節自然緊張起來。于是詞筆轉而寫采蓮姑娘尋找失散的伙伴。“露重煙輕”,是具體地描繪暮色。此時天幕漸漸暗下來,暮色蒼茫,能見度極低,也許失散的伙伴相去不遠,但采蓮姑娘卻找不到她們。其焦急之情,倉皇之狀,令人可以想見。這里面可以產生許多尋人的動作,化成許多優美的舞蹈身段。從全詞的結構來看,這一段也是情節發展的高潮。
在結尾之前,詞情有一個跳躍,在章法上叫做空際轉身。上面說姑娘在尋找伙伴,但到底找到了沒有,詞人未作具體交代。然而根據“隱隱歌聲歸棹遠”一句來看,她們已快樂地回家,當然是找到了;而“離愁引著江南岸”,則似若有所失,又像是沒有找到。境界迷離惝恍,啟人遐想。這在詞來說,正是一個理想的結尾。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云:“長調要曲折矯變,短調要辭意惝恍。”沈祥龍《論詞隨筆》云:“小令須突然而來,悠然而去,數語曲折含蓄,有言外不盡之致。”此詞從廣義上講可算是短調、小令。采蓮姑娘唱著采蓮曲歸去了,歌聲伴著槳聲,由近而遠,悠然而去。人雖離去,蓮塘上卻灑下一片愁情,留下一曲優美的畫外音,久久地吸引著讀者。真是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情意綿綿,牽系人心。
上一篇:歐陽修《菱溪大石》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蝶戀花》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