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上津鋪》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王昶
處處楓林叫畫眉,薄寒正是中人時。
江山莽蒼同秦棧,煙樹蕭條入楚辭。
石瀨忽鳴波似雪,秋云漸合雨如絲。
須添欸乃孤舟里,蕩槳聲中唱竹枝。
此詩描摹上津鋪(疑即湖北鄖陽上津堡)一帶的水勢山態(tài),筆致清幽而典雅。
首聯(lián)寫楓林紅透,畫眉鳴晴,秋深風(fēng)冷,寒意襲人。句中“薄寒”“楓林”均在點(diǎn)秋,然一明一暗。兩句給人的總印象是: 霜林之醒目,鳥吟之爽耳,涼氣之逼人,寫出了詩人視聽與身體的十分鮮明的感覺。這感覺是詩人接觸或觀照自然景致的初步感受,也是外在條件秋高氣爽與主體情懷心曠神怡高度諧和的反映。頷聯(lián)寫山與樹,莽莽蒼蒼的山嶺如同由陜?nèi)氪ǖ臈5酪粯与U峻而壯觀,蕭條零落的樹木帶來了猶如宋玉《九辯》中所寫的草木衰敗的秋的氣氛。“煙”與“莽蒼” 的模糊感覺替代了首聯(lián)所顯現(xiàn)的鮮明感覺。這個變化有兩層因素。一是:首聯(lián)中的霜林鳥唱是不遠(yuǎn)不近的中景,因?yàn)檫h(yuǎn)則看不真,近則驚走畫眉; 而這里的山姿與煙樹則寫遠(yuǎn)景,故詩人視覺映象隨著距離的推遠(yuǎn)而變得欠明晰了。二是詩人在欣賞楓林畫眉時,其情感還較“靜”,紅楓鳥啼才剛剛觸引起他的審美情感,他需要先“澄懷”(除胸中俗念)然后才能“味象” (品味山水),他和自然事物間還沒有發(fā)生較緊密的審美關(guān)系; 到了江山莽蒼、秋樹煙云之境界,詩人的情感“動” 了起來,“情與境會”,把情感潑出去,山與樹涂上蕭條、蒼茫的色彩了。所以山鮮明之感覺向莽蒼之感覺的遞進(jìn),正好說明詩人情感已同自然之境發(fā)生了緊密的審美觀照關(guān)系。
頸聯(lián)寫云與水,一俯看一仰觀: 石澗水流沖激著發(fā)出琴韻似的鳴彈并濺起雪浪,凝結(jié)水氣的浮云漸漸布合秋空并逗出細(xì)雨。“忽鳴”二字下得好,有詩人剎那間的驚奇感在里面。因?yàn)樵娙苏撩杂谏皆茦渖灰庥兴曮@動思緒,于是才尋聲而見澗流浪花。先聞聲響,后見形象,合情合理?!皾u合” 則與 “忽鳴”相對,有一種較長時間的持續(xù)感在里面。詩人觀察秋云,從云飛到雨落有一個過程,過程內(nèi)詩人在看,也在想,看的形象(云雨)寫出來,想的內(nèi)容留給讀者,既空靈又巧妙,實(shí)寫云雨,虛寫詩人“望秋云,神飛揚(yáng)” (王微《敘畫》)的豐富感興與遐思。
到此詩人已完成一幅深秋山水圖。于是尾聯(lián)總束上六句: 如若蒼山云樹、幽澗秋雨的意境里,再有小舟置于水中,搖輕櫓(欸乃,搖櫓聲),唱《竹枝》,豈不更為靈妙。這是詩人欣賞中情感升華而提出的更高審美要求,揣其意似有兩種考慮: 一是從客觀境象出發(fā),指出山水畫似的境界還應(yīng)有 一個最富靈氣的成分,那就是自適、消遣于青山白水間的逸人高士。這已近于山水畫家的審美眼光。二是推進(jìn)一步,詩人感到自身應(yīng)浸沉于境中泛舟搖櫓,唱唱漁歌,使自我成為自然之境的中心,使心靈化為自然之境的靈魂。這對“我”來說,“我”以山姿水韻育化了情懷;對山水之境來說,境中有人,境活了。全詩在這種把自我投入山水之境、與山水同體軀共生命的審美意識中戛然而止。曲終峰青,余韻悠然。
上一篇:梅堯臣《魯山山行》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陳去病《中元節(jié)自黃浦出吳淞泛海》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