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卷·馮公嶺》中外哲理詩賞析
亂峰千迭拂云霓,
輻合坑崖立似梯。
曾向括州州里望,
眾山卻是此山低。
浙江省東南部,有一帶山脈綿延于甌江、靈江之間,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層巒迭嶂,氣象崢嶸,這就是括蒼山。地以山名,隋朝曾在山下設括州治所,唐代以后也稱處州、永嘉都。翁卷筆下的馮公嶺,就位于括州境內,是括蒼山之一脈。
作為詩人的家鄉山,翁卷對馮公嶺是熟悉的,并常常為此山的雄偉氣勢所震攝。詩的前兩句,就是極寫馮公嶺的高大與峻峭。“亂峰千迭拂云霓”,形象夸張地描繪出山的氣勢,連綿的山峰如犬牙般兀立,群峰匯聚,層層迭迭,直插云天,用一“拂”字,將山寫活了,是山可拂云霓,這樣寫山勢極有動感。如果說這句是從附近從山下望山的視覺形象,那么第二句則是在馮公嶺山上、置身山中所得到的視覺形象,“輻合坑崖立似梯”,一道道山脊像車輪上的輻條一樣向馮公嶺匯聚,在視力所及的范圍內,馮公嶺應是眾峰之巔了?!翱印保@里指山谷,“崖”是高峻的山邊,馮公嶺不僅位于眾峰的制高點上,而且山勢險峻陡峭,深谷絕壁,直立如梯,這樣給人的感覺是尤其高峻,凌駕于周圍諸峰之上。以上兩句生動形象的描繪,一下子把馮公嶺的總體形象展示在讀者眼前,雖著墨不多,卻使人如臨其境,如隨詩人由遠而近, 由山外而山中, 由山下而山頂,不由得被馮公嶺的氣勢所折服,真有一種“凌絕頂而小眾山”的感覺。
詩的三、四兩句,陡然來了一個大的轉折,將視點一下子拉得老遠,由于觀察角度的變化, 由于參照物的變化,結論幾乎是截然相反的——“曾向括州州里望,眾山卻是此山低!”盡管在馮公嶺觀山得出的印象是雄偉高峻為群峰之首,然而在更遼闊的范圍里看,從括州來說,括蒼山的千萬山峰中,卻是馮公嶺低矮。用一個“曾”字,首先是表明視點變化的時間概念,其次是強調指出自身已經有過的具體體驗,從而讓讀者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你對馮公嶺的印象是不正確的,馮公嶺并非群峰之冠!前后對比,結論迥異,在引起認識上的巨大落差之余,也使讀者自然而然地引發出更多的思考,從中受到理性的啟示:對同一事物,立足點不同,觀察角度不同,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是啟示之一。對復雜的事物,很不容易獲得正確的認識,要真正了解它,需要作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側面的詳細考察,不能單憑一時感覺或表面印象就輕易下結論,這是其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的眼界總是有限的,且不可囿于一己之見自以為是,固步自封,這是其三……總之,短短一首七言絕句,能讓人獲得如此豐富的教益,的確反映了詩人藝術概括上的深厚功力,可以說, 《馮公嶺》與蘇軾的《題西林壁》在所表達的哲理上,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白居易·其四》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陳敬容·力的前奏》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