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禎《晚登夔州府東城樓望八陣圖》原文與賞析
王士禎
永安宮殿莽榛蕪,炎漢存亡六尺孤。
城上風云猶擁蜀,江間波浪失吞吳。
魚龍夜偃三巴路,蛇鳥秋懸八陣圖。
搔首桓公憑吊處,猿聲落日滿夔巫。
此詩寫登夔州東城樓憑吊八陣圖的感慨,是作者康熙十一年(1762) 充四川鄉試正考官事畢由水路回京經夔州時作。夔府即夔州,州城在今四川奉節縣。八陣圖是蜀漢丞相諸葛亮推演兵法、練習戰陣的遺址。《寰宇記》云:“八陣圖在奉節縣西南七里。”《荊州圖記》云:“永安宮南一里,渚下平磧上,有孔明八陣圖。聚細石為之,各高五尺,廣十圍,歷然棋布,縱橫相當,中間相去九尺,正中開南北巷,悉廣五尺,凡六十四聚。或為人散亂,及為夏水所沒,冬時水退,復依然如故。”
開頭兩句從旁人筆,不直接先寫八陣圖,而是從遙望白帝城,寫蜀漢先主劉備臨終托孤,引出布設八陣圖的諸葛亮,興起興亡之感,賦予作品濃重的慨嘆意味。公元222年,劉備率兵伐吳,敗歸白帝城 (在奉節東四里),次年病死永安宮,臨終前以遺孤劉禪托付諸葛亮。漢朝自認為以“火德”興,故稱“炎漢”。“六尺孤”指諸葛亮輔佐的劉禪,他即位時,才17歲。劉備伐吳,本為失策,它不僅徹底破壞了孫劉聯盟,而此役之敗,又使蜀漢國力大傷。以炎漢之業系于六尺之孤,可見形勢之危急。詩中“莽榛蕪”寫永安宮外草木叢生,一片荒蕪,正好對情勢危急、國運衰微起著烘托渲染作用。
下面四句落到本題,化用前人憑吊諸葛亮的詩句,寫八陣圖的遺跡,深深慨嘆先主伐吳的失策。唐李商隱《籌筆驛》“猿鳥猶疑畏簡書,風云長為護儲胥”,歌頌諸葛亮治軍嚴謹。杜甫 《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說蜀漢不應伐吳。“波浪”、“魚龍”是用杜甫在夔州寫的 《秋興八首》“江間波浪兼天涌”、“魚龍寂寞秋江冷”語意。“三巴路”泛指今四川東部的江流。“蛇鳥”是八陣圖的陣名之一。兩句是說,八陣圖的遺跡猶在,它至今還能使江流中的魚龍偃息,此與第三句說城上的風云猶護衛著蜀漢的山河一樣,也是在寫諸葛亮的遺烈。這幾句既是寫眼前所見之景,又表達了作者的見解,融史論于寫景之中,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末尾以吊古興悲作結。“搔首”猶搔頭,是心情煩亂或有所思考的動作。桓公指桓溫。《晉書 ·桓溫傳》載桓溫征蜀經過八陣圖遺址,感嘆說:“此常山蛇陣也。”巫,今四川巫山縣。自奉節白帝城起,即進入長江三峽,三峽一帶多猿。《水經注·江水》載當地漁歌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落日悲涼,猿聲凄厲,望著八陣圖的遺址,想到諸葛亮“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終于未能實現,“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作者不禁悲從中來。
此詩通篇都緊扣題中的“望”字,寫望中的景色,而將抒情、論史熔鑄于景物中。化用前人語意而語如已出,不露一絲痕跡,大大擴展了詩的意蘊,亦頗見作者的深厚功力。
上一篇: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朱熹《晚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