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
舊山雖在不關身,且向長安過暮春。
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這是一首春日客居長安而思念故鄉之作。詩中只點明所處地點,不寫所見所聞,只表達所思,頗有特色。前兩句直陳心胸:自己已經告別了故鄉,故鄉的山山水水已與己無關了,暫且在長安度過這暮春時節吧。說得輕松自在,似乎繁華的帝都長安的春天也是有看頭的。然而讀者沒有料到,三、四句竟不續寫長安,卻又反轉了回去,畫出意念中故鄉的一片美景:一樹雪白的梨花,一條碧綠溪水中美玉般的月色。同時不禁輕輕發問道:“今夜誰在欣賞領略呢?心中忽然感到若有所失,一絲輕微的悵惘之情,兜上心頭。原來他對故鄉一片隱情,被眼前的空明月色悄悄給惹引出來了。
作者對思鄉感情的表達,采用了“抽刀斷水”的手法,先斷后續,先罷后起。前面平平道出“不關身”,故意將感情割斷,造成筆鋒前往的勢頭,為后面作蓄勢;后面又不知不覺把感情回歸,倒卷上去,顯得更加深厚纏綿,真是“剪不斷理還亂”了。在一首小詩中,能這樣把情思斷而復續、回環往復,表現了詩人高明的技巧。從表達方式說,前兩句直陳,后兩句出之以畫面,融情于景,以輕輕的悵惘收束,一片柔情,優美動人。
這首詩雖然也是寫思鄉之情,但它表現的是思念的幸福,依戀的甜蜜,不是離別的憂傷,思念的痛苦。是有一些悵惘,也是一種青春般的悵惘。整個感情是陽性的,健康樂觀,明朗清爽,而不是憂郁傷感一類的陰性感情(這里對這兩種情感并無褒貶之意),更無遲暮之感。這只要把這首詩同前面無名氏寫的兩首思鄉之作加以比較就清楚了。因而詩人意想中浮現的故鄉美景,才呈現出光風霽月般的畫面,頗似蘇軾詞中“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那樣的風味,境界明麗靜穆,一片光明芬芳。這是詩人感情的特質所決定的。在眾多的羈旅詩中,它以自己俊秀的風姿而惹人喜愛。
上一篇:盧汝弼《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其三)》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歐陽修《行次壽州寄內》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