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重游無相寺》明山水詩鑒賞
王守仁
瀑流懸絕壁,峰月上寒空。
鳥鳴蒼澗底,僧住白云中。
王守仁曾于弘治十五年(1502)和正德十五年(1520)兩次游九華山,寫了許多詩,這首詩是第二次游九華時所作。無相寺,在九華山北面頭陀嶺下,建于初唐,是九華山最古老的寺廟之一。
劉熙載云: “畫山者必有主峰,為諸峰所拱向; 作字者必有主筆,為余筆所拱向?!?(《藝概》)這首四句小詩,一句一景,獨立成畫,似乎并列而行,實際上每一句又無不是有所“拱向”。詩緊扣題目中的“無相寺”,句不寫寺,而意在寺。詩從無相寺的高處寫到無相寺的低處。“瀑流懸絕壁”,是詩人立足無相寺舉目眺望所得之景。懸崖峭壁掛一簾瀑布,“懸”字,正是遠望瀑布,似為靜態的感覺?!胺逶律虾铡笔茄鐾弥啊P稳菰铝?,通常有“明月”“皓月”“寒月”等等,曰 “峰月”者,還屬少見。“峰月” 首先是寫山峰之高。月亮上升,好象不是從地平線上升起,而是孕育于山峰之中,又從山峰中吐出一樣。山峰之高,高接天空,月亮離峰,已是皎皎之月了。銀光鋪灑,瀑流、高峰、蒼澗、白云都才有了視覺形象,同時也為這些景物平添了明靜清悠的韻味。
“鳥鳴蒼澗底”,寫的是俯視之景。夜深人靜,飛鳥棲息,本來是“夜靜春山空”。但這句的詩意緊承“峰月上寒空”,寫的是“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意境。前兩句寫視覺形象,這一句卻寫聽覺形象,與“蒼澗底”不得入視的客觀景物符合,也為詩中畫面增添了有聲形象,行文活潑,景象生動。
如果是作畫,前面的三句已把畫面的高低上下都布置完了,只是畫中還有一片空白;如畫的是一條龍,前面三句已經首尾都俱,只差點睛了。而“僧住白云中”就是畫中待作的中心,也是最后的點睛之句了: 半山之間,白云之中,是一座寺宇,這就是無相寺。
四句詩,有三句寫的是無相寺外的高下之景,雖然景致都很美麗,但都是無相寺的“拱向”之筆。所謂“拱向”,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烘托?!吧“自浦小币蚯叭涞摹肮跋颉焙嫱?,愈顯邁俗清雅,前三句也因無相寺的存在而有了依托,有了意韻。四幅小景不可單行,都為無相寺寫照傳神。
上一篇:范成大《邢臺驛》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高蟾《金陵晚望》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