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友人三首(其二)》言情贈友詩歌
袖中趙匕首,買自徐夫人。
玉匣閉霜雪,經燕復歷秦。
其事竟不捷,淪落歸沙塵。
持此愿投贈,與君同急難。
荊卿一去后,壯士多摧殘。
長號易水上,為我揚波瀾。
鑿井當及泉,張帆當濟川。
廉夫惟重義,駿馬不勞鞭。
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
這里所贈的是一件極為特殊的禮品,非金非玉,而是一把鋒利的匕首。《史記·刺客列傳》說燕太子丹為荊軻“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 此即首聯之所本,言該物其來有自。“玉匣閉霜雪” ,說它的霜鋒雪刃曾見知于英主,受到特殊禮遇,而藏之于玉匣。它也曾受命于危難之際,“經燕復歷秦”,有過一段非凡的經歷,誰知 “其事竟不捷”,刺秦無功。“竟”,表明失敗的原因并非自身低能,或臨難茍免,而有意料不到的客觀因素。可嘆世人因此一次意外挫折便棄擲不顧,使之 “淪落歸沙塵”。運數之隆替,真難于逆料。這塵埋千年的寶器多么渴望覓得知己呀! 上三聯為該篇第一層,宣示了欲以贈友之物,傷其英雄末路,流落不偶,在持贈之前便引起了友人的高度珍視。
“持此愿投贈,與君同急難。”贈予之初,便闡明其目的是讓它與友人同舟共濟。患難相扶。“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棄。” (柳宗元 《宋清傳》) “酒肉弟兄千個有,落難之中無一人。” (馮夢龍《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 )李白的交友之道則迥異流俗,不為分甘旨,而要 “同急難”。其《上安州裴長史書》說他曾 “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其友吳指南客死洞庭,他“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可見 “同急難”,正是他身體力行的交友宗旨。“荊卿一去后,壯士多摧殘”,世無壯士繼荊軻,誰復堪輔?縱有利器少慧目,難逢相知。是故弢跡匿光以至于今。“長號易水上”,有為荊卿招魂之意。“為我揚波瀾”,用 《晉書·張華傳》所云龍泉、太阿二劍相合,入水化龍,“光彩照水,波浪驚沸”的典故,喜物得其所,必有作為。這是第二層,表示為 “同急難”而持以贈友,且欣寶物之有托,希望朋友能承前賢之壯烈。
以下為第三層,正面論交。“鑿井”兩句,強調謀而忠,交而信,行而果。“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 (《水滸傳》第九回) “廉夫”二句,提高一步,謂節義至上,接人以誠,載馳載驅,不待請托。“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感時澆薄,提出了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作為全詩的總結。高適 《邯鄲少年行》 : “君不見今人交態薄,黃金用盡還疏索。”張謂 《題長安壁主人》:“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社會風習崩壞如此,李白該篇無疑有所指而發,振聾發聵,成為刺世疾邪的檄文。
詩中的匕首,英風豪氣,俠肝義膽。是李白精神的寄托,也是李白形象的化身。它的淪落塵沙,正是李白的懷才不遇。其出山還山之跡亦復絲絲入扣。李白未必就以匕首贈人,篇中所奉獻的,實乃一顆赤誠的心。
此詩用韻,每三聯一換。第一層用“真”韻,較為低沉而婉轉,有感嘆傷悲的效果。第二層用“寒”韻,開口增大,聲音響亮,顯得雄壯激昂。第三層換用“先”韻,轉覺條暢而莊重。選韻服從于內容表達的需要,聲情之變化與心境之哀樂相諧,同情緒之低昂相應。注意及此,有助于我們對李白詩歌的全面理解。
上一篇:《贈僧還日本》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贈張十八助教》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