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這首《從軍行》的基調交織著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既有念親思鄉的悲愁,又洋溢著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形成悲壯的格調,使人為之動情,感奮不已。
“青海長云暗雪山”一句所展示的景象極為遼闊。青海是征人的戍守之地,浩渺無涯的青海湖,唐時哥舒翰曾筑城于此,置神威軍以固邊防,抗御入侵強敵。于戍樓之上極目遠眺,天邊長云,水、天、山融為一體,云海、雪山一片迷漫。置身于這樣一個特定環境,最易惹人鄉思。“孤城遙望玉門關”一句,轉入鄉愁。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漢代在此設關,是中原和西域分界的關隘。《漢書·西域傳》: “(西域)東則接漢,扼以玉門、陽關。”古時一出玉門關,即遠離家鄉,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即是此意。征人于望斷雪山、云海之時,自然思念家鄉,故這句寫遙望玉門,實是寄托鄉愁情思。從戍地青海的孤城是不可能望到玉門關的,“遙望”,謂玉門在望,即是說已遠離家鄉,表現思鄉之切。
接下來的兩句另辟新境,使全詩的基調由低回而轉向高昂。“黃沙百戰穿金甲”,意氣豪邁。金甲指鐵甲,由于在沙漠地帶久經征戰,鐵甲也為之磨穿,暗示戍邊時間之長和戰斗的頻繁。這句寫實,也反映出戰士保國的壯志。結句“不破樓蘭終不還”是前句的深化,直陳已志。樓蘭,漢時西域國名。據《漢書》載:漢武帝時,曾遣使通大宛國,樓蘭王阻路,攻截漢朝使臣。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樓蘭,用計斬殺樓蘭王。唐時與吐蕃在此交戰頗多,王昌齡詩中借用傅介子斬樓蘭王典故,表明征戰將士誓平邊患的決心。一首絕句僅短短四句,內涵極其豐富。一般說,詩總以描寫具體形象為要,忌直白的議論。此句卻純是議論,但用得恰到好處,使詩躍入了一個新的高度,思鄉與豪情壯志如此融洽無間,這只有王昌齡那樣的大手筆始能駕御自如。
作豪語看亦可,然作歸期無日看,倍有意味。(沈德潛《唐詩別裁》)
玉關在望,生入無由,青海雪山,黃沙百戰,悲從軍之多苦,冀克敵以何年。“不破樓蘭終不還”,憤激之詞也。(黃叔燦《唐詩箋注》)
上一篇:《從軍行七首(其五)·王昌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代悲白頭翁·劉希夷》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