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宿靈鷲禪寺》宋山水詩鑒賞
楊萬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終夜鳴。
流到前溪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
靈鷲禪寺在江西廣豐縣東的靈鷲山上。這首詩寫詩人夜宿寺中,靜聽山泉鳴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聯想與思索。寫山水而另有寄托,包含著諷世之意,在山水詩中別是一格。
這首詩的意蘊在借題發揮,而不在詩的本題。夜宿山寺,一夜都聽見近似淅淅瀝瀝的聲音,以為是在下雨,可是早晨起來一看卻是朗朗晴天,這才知道原來是山泉流淌發出的聲音。全詩四句中,實際跟題目相關的,不過是“初疑夜雨”四個字,余下的三句半二十四個字,全是寫次日醒來以后的所見所感,以及由此生發出來的感想議論。詩的這種格局與構思,就昭示我們: 這詩確是別具含蘊的,詩人的興趣并不在山水本身。
詩人不受詩題約束,他的筆沿著山溪的流向拓展開去,寫泉水從山上流到山下,流到水道寬平之處,便不再沖擊奔騰,淙淙作響,而是變得平緩舒徐,靜默無聲了。就描寫山泉的流淌變化來說,這兩句詩是非常生動傳神的,沒有實地的體驗觀察,絕寫不出來。但它的真正好處并不在這里。第四句“在山做得許多聲”,便透露出詩人對山泉在山上和山下的兩種表現非常不滿,其中就包含著對于山泉的一種責怪和擬人化的品格評價。這就含蓄地揭示出一種針對現實人生的諷刺意味: 世上一些封建士大夫,在野時高談闊論,激昂慷慨,一旦做了高官,便俯仰隨人,沉寂不語,這不就跟“流到前溪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 的靈鷲山泉一樣嗎?
杜甫有一首《佳人》詩,其中有這樣兩句: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后人因把水之在山比作人之在野,水之出山比作人之在朝。這里沿用這一意思卻又有變化,不是從水質的清濁說,而是從水流的鳴響與沉靜取喻,這樣既有所承,諷世之意易為人所理解和接受,同時又有新意,顯得含蓄有味。楊萬里長于寫山川自然,從這首寄寓了諷世之意的小詩,我們也多少能看出“誠齋體”筆意的活潑輕靈。
上一篇:戴叔倫《宿靈巖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常建《宿王昌齡隱居》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