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宿王昌齡隱居》唐山水詩鑒賞
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王昌齡與常建為同年進士,又于詩有同好,關系很密切。入仕前,王昌齡曾隱居石門山(今安徽含山縣境內),詩中所言“清溪”即在石門山內。常建登第后,只做過盱眙縣尉的小官,此后便棄官歸隱武昌樊山,即西山。歸隱前,他曾到石門山一游,并在王昌齡隱居處住了一夜。這首詩寫的就是在王昌齡隱居處的所見所感。
詩的首聯寫王昌齡隱居所在,表達了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寫王昌齡隱居的環境很幽美,下有清溪潺潺,上有白云悠悠。“深不測”并不是指水的深度,而是說清溪溪水流入石門深處,望不見盡頭。齊梁時,隱士陶弘景曾賦詩答齊高帝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因此山中白云便成了隱士風范的象征。第二層意思,常建這里不象陶弘景那樣說“多白云”,而言“孤云”,包蘊著詩人此時此地的獨特感受。“深不測”是對溪水的描摹,也含有對朋友有無歸隱之意的探問。“孤云”分明是在說:“惟見孤云,是昌齡不在,并覺其孤也。” (清人徐增語)王昌齡居官未隱,仍在為世碌奔競,睹物思人,詩人心頭不禁生出一絲隱隱的孤寂感。
中四句寫夜宿王昌齡隱居所見所感。詩人夜宿茅亭,但見一輪明月掛在松樹梢頭,如水的月華不知王昌齡不在,依然多情來伴。窗外屋邊花影扶疏,使人于清寂中感到幾分生意,幾分慰藉。步入庭院,只見院里長滿了藥草,路上密布著青苔。此處言說庭院荒蕪日久,暗傳出主人不在的惋惜和嗔怨。寫清光、花影、藥院、苔紋,意在喚起王昌齡對隱逸生活高雅情趣的回憶,隱隱表露出詩人對朋友歸來的翹盼。
最后兩句,詩人申明自己也將效法前人辭官而去,歸隱西山了。“鸞鶴群”用江淹《登廬山香爐峰》“此山具鸞鶴,往來盡仙靈”語,表示將與鸞鶴為侶,隱逸終生。這里用一“亦”字,也含有婉轉規諷王昌齡堅持初衷而歸隱的意味。
這首詩終篇贊此勸彼,意寄言外,在平易的景物描寫中寄托自己高遠的情思,是一篇旨遠興僻之作。
上一篇:楊萬里《宿靈鷲禪寺》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昌齡《宿裴氏山莊》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