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宗回《登長安慈恩寺塔》唐山水詩鑒賞
盧宗回
東方曉日上翔鸞,西轉蒼龍拂露盤。
渭水寒光搖藻井,玉峰晴色上朱闌。
九重宮闕參差見,百二山河表里觀。
暫輟去蓬悲不定,一憑金界望長安。
慈恩寺塔,在長安東南曲池北,即今西安大雁塔。這首七律描寫居高眺望以京師長安為中心的關中景致,流露出詩人遠離家鄉親人的悲愁,景、情交融,手法純熟。
詩人在一個寒冷的冬日早晨登上慈恩寺塔。首聯第一句“東方曉日”寫出詩人登上寺塔的第一感受: 迎面一輪光艷四射的旭日映入眼瞼,立時給人一種既光明又熱烈的美感。在紅艷的朝日上頭,展翅飛翔著成群的鸞雀。鸞鳥本是虛構之物,只因京都是帝鄉,詩人便對看到的鶴雀以鸞鳥稱之。紅日飛鸞,這種充分展示動態與色彩的熱烈景致給人一種吉祥的印象。詩人注目翔鸞,目光不禁受其牽引,而導出下一句: “西轉蒼龍拂露盤”。鶴雀從東方蒼龍七宿的方位向西飛去,轉到西北皇家宮苑上空。漢武帝曾于神明臺上作承露盤,立銅仙人舒掌承接甘露。這里一個“拂”字,攝出鶴雀貼著宮苑建筑低飛擦過的瞬間畫面。
頷聯出句“渭水寒光搖藻井”,描寫遠處流淌的渭水,在冬日陽光照射下閃熠著一片波光,抬頭時,那描繪著井形般文彩的天花板上也反射著游移晃動的光影。既寫出渭水寒光的遠景,又反映了眼前慈恩寺建筑漆繪的繁富絢麗。對句“玉峰晴色上朱闌”補足句意: 周圍美妙聳立的山峰一片明凈,纖云皆無,晴明之光同樣映照在寺中朱紅欄干上。詩人立足慈恩寺,寺內有屋室一千八百余間,通過對遠、近景物的交叉描繪,寺院復雜屈曲的樓宇連同飛彩流丹的華麗漆飾,仿佛展現在讀者面前。
頸聯出句“九重宮闕參差見”,詩人再次縱目遠望,九重門的巍峨宮殿,高下遠近,歷歷在目。對句“百二山河表里觀”,詩人周流極目,決眥遠眺,將“百二山河”即三秦險固之地,山山水水,里里外外,都收攝眼底。在這兩句中,充分表現了詩人立足點高、視野開闊,使得詩意大張,景象鮮明,格調明快,氣勢磅礴。
以上三聯,重在寫景,詩人立身寺塔之上,大抵依眼目所見,冷靜寫來,以審美主體的直觀反應性描抹為主,但已蒙上一點薄薄的哀愁。詩歌的尾聯,則出現突發的急轉,變成抒情為主: “暫輟去蓬悲不定,一憑金界望長安。”蓬,就是蓬門、蓬首。詩人家門妻子遠在嶺南,因離別而悲襲心頭。想暫時停下不思念,誰知心中更充滿悲思。強烈而欲捺不得的悲愁終不可止,唯有憑借金色境界的佛地慈恩寺,一眺長安而聊抒悲愁而已。“悲不定”而無可奈何的心情,通過最后收束之句加以外化。帝都美景,與詩人的悲愁于是也得以統一。
全詩大部寫景,適時抒情,終成蒼涼古勁的渾然一體。使讀者想象著富麗的京城美景,竟也染上一層淡淡的悲意。
上一篇: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杜甫《登高》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