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丁芒
會稽南鎮夏王封, 蔽日騰空紫翠重。
陰壑煙霞輝草木, 古祠風雨出蛟龍。
玄夷此日歸何處, 玉簡他年豈再逢?
安得普天休戰伐, 不令竹箭困輸供。
劉基
在夏禹王時,曾把浙江杭州東南一帶劃歸“揚州之域”,并改稱苗山(一作茅山)為“會稽山”,地名“會稽”。會稽之名自此始,雖屢有變化但一直沿用到1912年,民國后廢府為縣,才把山陰、會稽兩縣臺并為紹興,位干會稽山北麓。這一帶是大禹治水經常活動之處,所以紹興近郊有禹廟、禹陵等紀念夏禹的勝跡。
劉基此詩可能是他棄官歸隱家鄉,在紹興南望會稽山有感而作。當時在元朝的統治下,國事蜩塘,民不聊生。劉伯溫關懷民瘼,不甘與暴虐的統治者合作,而棄官歸隱,這是可以想見的。其實他心懷天下,欲拯民于水火,一腔愛國憂民的熱血盈沸于中,那還“隱”得下來,無非想待時而動。這就是他寫此詩的時代背景和感情基調。
第一句講的是地理位置和歷史情況。雄鎮于城南的會稽山是當年夏禹王所封。第二句則從宏觀角度,狀其雄偉之姿和絳紫青翠逶迤重迭的景色。一虛一實,把讀者的目光從渾茫的時空,引入山巒聳簇的闊大景觀,氣勢磅礴,給全詩定下基調。
頷聯寫的是會稽山具體景色。山谷里云煙霞彩掩映叆叇,使草木也增添了無限光輝,風晨雨夕,古祠似乎總有蛟龍出沒其間。夏禹當年為使黎民不受洪水災害,歷盡千辛萬苦,功垂后世。古祠當是指禹廟。每當風雨之際,人們似乎還能看到禹王劈斬蛟龍的壯景。第四句承應著第一句,也暗示了作者所要強調要倡導的為國為民不惜犧牲自己的大禹精神,從而引出后半首詩的主旨來。
在陰陽五行學中,玄為北方,玄夷就是指元朝蒙古貴族統治者。玉簡,仍然是大禹的故事。晉王嘉《拾遺記·夏禹》載:大禹治水鑿龍門時,有一人面蛇身之神,探玉簡以授禹。簡長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時之數,給他量天度地。大禹就用這玉簡平定了水土。此詩頸聯均以不定的語氣出之:今日元朝統治者將要走向何處?人們能不能再得到量度天地、平定水土的玉簡呢?其實這正是作者雄心壯志所在,語氣不定,更強化了他待時而動心情的緊迫感。
末兩句水到渠成,說得很明白:怎樣才能使天下停息戰爭,那時候,會稽山的竹箭也不致無法供應了。古代箭桿用竹制,而會稽山多竹,《爾雅》上說過:“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末句寫竹箭輸供,一來是作為拯民于水災的典型事例,其實停止戰爭,百姓獲救。豈僅停供竹箭而已;二來又扎扎實實地回到“會稽”這個描寫的對應物上去,使全詩前后呼應,意脈貫通。其實,寫會稽是為了寫大禹,寫大禹是為了寫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他正是要用大禹精神,掃除玄夷,拯救黎庶,停止戰伐,平定天下。本詩意旨鮮明、結構嚴密,意象深切,是抒發愛國壯懷的一篇精心之作。
上一篇:潘君昭《會同館》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宋]袁玧《傷亂》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