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賞析·《祭母文》(宋定國)
高堂仙逝,摧我五內;搶地呼天,祭我娘親!
我娘高風,明曉大義;奉公守法,通情達理。
我娘亮節,忍讓寬容;敬老愛幼,和睦鄉鄰。
我娘慈善,充滿愛心;樂善好施,扶困濟貧。
我娘懿范,克勤克儉;量入為出,精打細算。
我娘堅強,處危應變;忍辱負重,韌渡難關。
我娘賢惠,相夫教子;含辛茹苦,支撐家門。
我娘情篤,疼兒愛女;撫育體貼,呵護備至。
嗚呼! 一想到娘對兒的疼愛,兒就不由痛切心骨,長歌當哭。
娘啊,天底下當娘的很少有不疼愛兒子的,可像娘這樣,含辛茹苦地拉扯兒,一輩子不曾打罵、責怪和抱怨過的,恐怕不多呀!
娘啊,您把兒當做心肝寶貝兒,單是哺乳,就長達好幾歲呀!兒之所以至今體格強健,與娘對兒的乳養期少有的長關系極大呀!
娘啊,兒小時非常淘氣、調鬼,但不管兒多么淘氣、調鬼,娘始終耐著性子愛兒疼兒,即使當兒調鬼調得讓娘一時急得無奈地舉起了手,而旁人也故意激您“看啊,這次可真要打了”時,而娘的巴掌還是沒肯落到兒的身上啊!
娘啊,您把兒當做掌上明珠,卻從不握在手心不放,而是任憑兒自由自在地玩耍,充當“孩子王”!娘疼兒卻不嬌慣,早在上學前,就帶兒學會了許多農活兒,而從上小學起,娘就撒手讓兒自己主宰自己,什么都由著兒,從不過問、督促兒的學業,從不干涉兒的任何決定。像娘這樣疼兒卻不嬌慣,更不遏制兒的自由發展的娘親,天底下也恐怕不多呀!
娘啊,您愛兒遠遠勝過愛您自己,可兒對您,直到上了高中,卻還不大懂得體諒、孝敬,有時還頂撞您,可娘依然把兒當做小孩兒,不計較,即使當別人故意激您時,娘也只是莞爾一笑:“俺的小子,說什么俺都不嫌! ”
娘啊,甚至在人禍勝于天災的“三年困難時期”,爹遭權奸和小人陷害而身陷囹圄,您的身心遭受空前創痛和困厄,特別需要寬慰的歲月,兒都不大知道主動地寬慰您,反而有時用“清一色”的教條話語刺白您! 哎,兒多么書呆子氣呀!此時想起,兒的心好悔、好痛啊!兒只知道照政治說教的一套去想去做,而對人情事理知道得實在太晚、太少哇!
娘啊,由于兒對人情事理的晚知和少知,使您承受了本該由兒為娘分擔一些的太多的苦難呀!人家當娘的很快就能得到兒的慰藉,可娘從兒這里卻得到的很晚、很少啊!
娘啊,您疼兒并不像有的家長那樣“護犢子”! 遇到孩子們打架,娘總是先訓導自己的兒女!娘不單疼愛自己的骨肉,對于別人的兒女也一樣疼愛啊!一有什么稀罕東西,不管是吃的還是玩的,只要有別的孩子在,娘總是先盡給他們。娘把這解釋為待人接物中的“先遠后近”、先人后己。娘常說:“孩子的小心靈最容易受到傷害,也最容易受到滋潤。要是大人們也像疼自己的孩子一樣疼別人的孩子,那不光使孩子們玩得開心,也容易使他們的小心靈受到滋潤,從小就長出一顆好心眼兒。”娘說的“好心眼兒”就是今天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愛心”啊!
娘啊,您這一“先遠后近”、先人后己的待人接物原則,不光用在對待孩子們身上啊! 通觀娘的一生,您待誰都是這樣啊! “先遠后近”,先陌生,后熟識;先外人,后自家;先別人,后自己。把陌生人、外人、別人統統照顧好了,最后才顧自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十年如一日,終生信守此道。這就是您啊,兒的至親至愛的娘!
娘啊,在您跟爹成家后的最初十幾年里,爹在外行醫,見大娘和小嬸夫婦成天形影不離、親親熱熱地在一起,您何嘗不熱盼爹能回到家鄉,既可施展才干又可顧家,過“兩全其美”的日子!可是,為了抗日,娘忍受著失去兩個兒子的巨大悲痛,舍小家顧大家,表現出了一位普通婦女難得的深明大義呀!
娘啊,兒清清楚楚地記得您第一次跟兒講述“牛郎和織女”故事的情景。娘指著天上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星,講得是那樣神奇迷人! 娘說一到每年的七月初七夜里,牽牛郎就擔著一兒一女趕到“鵲橋”跟織女相會。而每逢這天晚上,只要晴天,娘總是帶兒跟姐到院里,指著天上那已經靠得很近的牛郎和織女星,高興地說:“看啊,他們一家四口又團圓了啊! ”從娘快樂的神情中,兒看出娘是那么為他們一家人的團聚而慶幸和開心! 望著茫茫銀河及其兩岸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兒幻想長上翅膀飛到天上,去抱打不平……可兒那時實在太傻,還不知道體諒娘在為天上的牛郎織女一家團聚而慶幸時,心里是多么期盼在外行醫的爹回來團聚啊! 即使當娘喃喃地感慨“咱們家跟他們一樣,也是一家四口”時,兒也未能體察出娘的心境啊!
娘啊,在那日寇燒殺擄掠的消息時不時傳來的日日夜夜,娘是多么地掛念在外的爹呀! 在漆黑的夜晚,娘常摟著兒跟姐忐忑不安地諦聽窗外的動靜,而當我們睡下后,娘又常獨自悄悄地站到當院,瞅著那天上的銀河和隔岸相望的牛郎、織女星發愣……
娘啊,當漢奸馬喜子領著鬼子那天一早把爹堵在家門口,鬼子用刺刀穿透爹的長袍擦著肚皮而過時,您的擔驚受怕簡直到了難于承受的程度! 解放后,娘不止一次地把爹當時穿的那件長袍拿出來,指著腰部的一個破洞說:“這就是那次被日本鬼子的刺刀戳的窟窿!就差一丁點兒沒扎到你爹的肚子!哎,多讓人后怕呀!”所以在那次脫險后,娘苦苦央求、乃至逼爹趕緊往家鄉搬遷的急切心情,兒完全能體味得出啊!可是,當經過一番努力,眼巴巴地盼到爹就要搬回來時,爹卻又變了卦!娘當時的不滿和氣惱是可想而知的。但當爹把原因向娘講明,說是地下抗日民主政府與游擊隊的需要和挽留,為的是讓爹更便于為抗日軍民淘換藥材后,深明民族大義和人間道義的娘,就什么也沒說,再一次以頑強的毅力強壓住內心的渴望、擔心和焦慮,以小家服從了大家!
娘啊,您沒有多少文化,更沒學過什么成套的理論,可對于民族大義、人間道義的深刻理解和自覺恪守,卻勝過許多聲名顯赫的文人墨客和達官顯貴啊!
娘啊,您把個人的苦難和痛苦撇在一邊,而把民族大義和人間道義擱在前頭,體現出一種高尚品德,一種億萬普通百姓自古就共有的高尚情操,一縷中華魂哪! 這樣的民族之魂扎根在像娘這樣的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身上、心底,堅如磐石,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具有無可比擬的內聚力、凝聚力和御辱力,從來、也永遠不會為任何邪惡勢力和內憂外患所摧垮,而始終屹立于地球東方的偉大力量之源呀!
娘啊,您的懿范在咱家鄉是出了名的,而您大半輩子所吃的苦、受的罪,也同樣是在咱家鄉出了名的呀!
娘啊,當爹常年在外行醫時,您獨自承擔撫育兒女與挑家過日子的重擔,且不說兒的兩個哥哥的不幸夭折,給娘造成的巨大心靈創傷;也且不說在戰爭年代,娘時不時拖兒帶女地逃難;單說您既當里又當外,除了操持家務,還園里來、地里去,一雙裹過的小腳,連通常只有壯漢才干的像起糞、澆園之類的重活兒,您都干過呀!兒至今清楚地記得,您把捆在腰里的繩子系在井臺的樹上,搖轆轆澆園的情景。又圓又大又深又黑的井筒,兒就是扒著瞅瞅,也不由心驚膽戰,至今想起,仍禁不住不寒而栗呀!
娘啊,在那罕見的饑荒嚴重的1959—1961年的“困難時期”,尤其當家父身陷囹圄后,您更陷入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困厄之中。物質上,娘雖然沒被餓死,可牙齒沒掉就半拉半拉地朽了,牙床也潰爛得不成型,以至晚年連鑲都不能夠。精神上,由于兒跟姐當時都在外上學,娘在緊張的勞動之余,時常暗自飲泣,陪伴您的惟有那臺德式座鐘的凄涼的嘀嗒聲啊!
娘啊,在家父去世前患病的一年多里,您為了不給兒女多添負擔,為了多掙點兒工分,一邊照顧爹爹,一邊還起早貪黑地墊圈漚肥,以至累成心臟病……現在想起,怎不叫兒煎腸割肚,淚穿心底!
娘啊,娘! 兒從北大畢業后,“文革”動亂和“臭老九”的厄運把兒拋入苦難的泥淖,使兒顛沛流離于塞外、關中、華北,用非所學,經濟拮據,未能如愿地竭盡人子之道,可您不但沒有對兒埋怨過一句,而且還總想方設法為兒分憂解愁啊! 即使到了為多種病魔折磨的耄耋之年,依然用您全副的身心疼愛著兒啊!
娘啊,當兒跟姐在艱難的困境中掙扎時,惟有您無私、無圖、無限、無悔地給予疼愛呀! 即使您自己身上還有一點點兒余熱,也要用來溫暖兒女啊!
娘啊,您給予兒的疼愛和溫暖,在天地間無人可比,無人可替呀!
娘啊,您一直像天一樣,用陽光雨露沐浴著兒,使兒不但生就一副健康的體魄,而且擁有一個健康的頭腦,從而保證了兒在漫長的求索道路上,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一次又一次地跨越障礙,掙脫繩索,不斷進取啊!
娘啊! 每當兒不論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上遇到困難而情緒不佳時,一想到您,兒就像看到了晴空萬里的藍天,立刻將不良情緒驅散了! 自然的天說不定什么時候變臉,剛把陽光雨露灑向人間,旋即又把塵暴洪澇拋給人世! 可娘給予兒的天卻從來不曾這樣,而是始終如一的晴朗而湛藍,溫暖而和煦啊!
娘啊,哪怕當您老即使奄奄一息地臥病在床,不管遭遇怎樣的世態炎涼,兒都覺得有個依靠,而不曾感到孤獨和恐懼,可如今娘走了,兒一下就失去了依靠,孤獨和恐懼等一股腦地襲來,裹住兒的身心啊!
娘啊,您從來沒有教育過兒怎么用功念書的道理!可兒從娘做事的兢兢業業和不辭辛苦中,很早就悟出了上學必須用功和發奮的道理呀!
娘啊,您從來沒有教育過兒在待人接物中如何誠實、守信的道理,可兒從娘的待人接物中,看到并學到了這樣的道理呀!
娘啊,您從來沒有教過兒如何自立、自強的道理,可兒從娘多年獨自挑家過日子的言談舉止中,深悟了這樣的道理呀!
娘啊,您從來沒有教育過兒怎樣堅韌頑強、百折不撓的道理,可兒從娘那要強,不為天災人禍所折服的頑強毅力中,悟到并學到了這樣的道理呀!
娘啊,兒從您一生的言行中不斷地體味出越來越多,永遠體味不盡的道理啊!
娘啊,兒回想起來,您給予兒更多的是一種特殊的,完全建立在自覺和自省基礎之上的,自然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啊! 從牢固和持久性上說,這種自然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往往比直接的說教和訓誡更富有成效。因為它是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種不知不覺、循序漸進的符合人的靈肉成長規律的方式,開啟人的心扉,啟迪人的理智并逐漸把它們積淀下來,達到某種境界的呀!
娘啊,要是有人問兒此生最大的幸事是什么? 兒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兒遇到了世上一個慈愛無比,把全副身心和疼愛都無私、無限、無圖、無悔地給了兒的偉大娘親!是娘無私、無限、無圖、無悔的母愛,給了兒巨大的動力,使兒不僅在漫長的讀書生涯中勤奮求索,而且在充滿坎坷的逆境中奮力拼搏啊!
娘啊,您是上天賜給兒的一部蘊涵豐富的開卷寶典,是上天賜給兒的一臺動力不竭的發動機呀!
娘啊,兒大學畢業后所遭遇的十多年政治高壓和經濟困頓等所導致的窮困潦倒的生活,使兒未能好好地履行孝道,以至讓一天天年老的爹娘依然過著自食其力且愁吃愁喝的艱苦日子。直到晚年定居北京后,娘才總算漸漸過上了比較舒心的日子!
娘啊,娘!您在1977年爹去世后定居北京,起初跟兒女們過的仍是比在老家強不了多少的日子。盡管兒跟姐都盡量做點兒岔樣的給娘吃,可您總是勻給孩子們。兒跟姐的5個子女,全都得到過您的精心撫育啊! 到上世紀80年代初,兒跟姐的日子漸漸好過后,娘才算開始享點兒福了。記得有一次在中央團校“萬葉亭”前的空地上,娘興奮地倆手分別挽著兒跟姐的胳膊,一邊扭動著身子一邊樂呵呵地說:“一兒一女一枝花,我多有福氣呀!”這是娘70歲后才蹦出口的心里話呀!當時,兒多么希望時間停駐,好讓娘多享受享受這天倫之樂呀!可是,老天無眼,歲月無情,10年后,1996年5月,當兒跟姐攙扶娘登上天安門城樓,俯瞰那據稱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市內廣場時,娘的神思已經顯得遲鈍了!
娘啊,即使當您晚年糊涂得很厲害時,可在疼愛兒女上卻不糊涂啊! 只要不病得昏迷,娘是既不肯吃藥也不讓打針,不忍給兒女破費呀! 1994年初,虛脫后送娘到醫院做了全面檢查,本已聯系好讓娘住院觀察一段時間,可娘一醒過來,就一分鐘也不在醫院呆了。在爾后的幾年里,娘的記憶力越來越差,漸漸不知道季節,不知道冷暖,不知道饑飽,不認識飯食,后來竟連兒跟姐也不認識了。到1999年4月患一場重感冒后,癥狀更是急轉直下,一下變得吃不了、懶得動,腰板也有些彎了……2000年2月,突如其來的腦栓塞使娘從此臥床不起,完全喪失自理能力,景況一年不如一年……
娘啊,在您的晚年,尤其是臥病不起的6年多里,雖然我們想方設法地給您變著花樣做飯喂食,凡是見到的各種各樣的營養食品,可以說都吃遍了。可兒知道,假若娘不糊涂,您老無論如何也舍不得讓兒女這樣做呀! 要是說娘享了點兒“口福”的話,也就是這幾年呀! 可這算是“享福”嗎!? 當娘吃這些食品時,“好”的時候大口大口地吃,也不像健康人吃飯時的樣子;而不好的時候,則是靠姐一點兒一點兒地喂呀! 一碗糊糊,有時要喂上幾次、十幾次啊……這叫怎樣的“享福”啊?! 這種“享福”背后所蘊藏的苦楚,惟有我們做兒女的能體味得出啊!
娘啊,每逢瞅著您那消瘦的面容,失神的目光,尤其是好不容易喂到嘴里的食物咀嚼半天又吐了出來時,兒的心就禁不住呻吟,就禁不住想仰天長嘯——
“天公”啊,您不公! 為什么讓那些權奸污吏和為非作歹之輩活得逍遙自在,卻讓娘這樣勤儉善良仁慈的平民百姓,活得這樣苦,這樣累!
“神明”啊,您不明! 您為什么不讓娘多活幾年,好讓我這個不肖子好好彌補彌補欠娘的情啊!
娘啊,娘!您給予兒的實在太多太多,而兒回報給您的實在太少太少了!您這樣受苦受罪地離去,實在讓兒心不甘啊!
娘啊,您的離去,是兒今生所遭遇的最大損失!兒的身心沉入冰冷的水底,真是覺得冷徹心骨,痛苦難耐呀!
娘啊,您走了,但您的音容笑貌卻永遠留在了兒孫和親友們的心里,留在了鄉親們的心里。尤其您那為鄉親們所公認的美德,更永遠地留駐在人世間!
娘啊,盡管兒從書本上看到過無數有關母愛和勞動婦女偉大的文字,但真正讓兒懂得和體會到母愛和勞動婦女偉大的,是娘的言行啊!
娘啊,您一生的言談舉止,反反復復地證明和體現出母愛和勞動婦女的偉大。這是一種由對兒女的無私疼愛和付出,對至愛親朋和鄉親、鄰里及一切人的通情達理與親和、愛憐、謙讓、寬容,“先遠后近”、先人后己,以及對民族大義和人間道義的深曉與恪守所鑄成的偉大! 這是由淳樸、勤儉、善良、誠實、謙和與仁愛等等美德所自然促成的偉大,一種沒有絲毫雕飾和做作的偉大呀!
這是一種母性的偉大,一種普普通通農村勞動婦女的偉大!
這是一種平凡的偉大,是扎根于普通百姓的肥田沃土,完全由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所打制的一磚一瓦堆砌而成,熔鑄著個人的心血、才智、德操和奉獻,完全出自個人人格、人性的自發而自然地流露和凝結,使人能夠親切地體味、享受,晶瑩剔透,樸實無華的偉大啊!
娘啊,您的懿范永昭日月!
娘啊,您走了,兒也成了沒娘的孩兒!娘的第四代、兒的第三代雖然已經上學,兒也算是個老人了,可真的忍受不了這沒娘的滋味兒啊!
情不自已,呼天搶地。天地嗚咽,風雨號泣。
駕返瑤池,母儀千古。強忍悲痛,筆抖字涕。
兒定國哭祭
2005年9月9日初稿,2006年清明改定
補白:
《祭母文》在為母親出殯時張貼在老家的胡同口的墻壁上,后收入《娘啊,娘!》的附錄,并在網上發表。根據網友讀者的建議在清明節前修改后于2006年4月1日在網上單獨發表后,看到網友的評論和建議,認為許多意見和建議都很好,故又作了修改,特在我們國家這個傳統的祭念親人的日子重新發表,以表達我對母親還一直割舍不了的緬懷之情。懇望編輯和網友讀者理解,并趁機表示我對你們的真誠謝忱! 歡迎繼續批評、賜教!
宋定國2006年4月5日于北京紫竹軒
上一篇:幾種碑文的賞析與寫作·墓碑·《宋得順先生墓志銘》(李光俊)
下一篇:幾種碑文的賞析與寫作·墓碑·《田公諱種玉先生之墓志》(高振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