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題一絕(第一回)
【原文】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癡①,誰解其中味②?
【注解】
①云:說。癡:癡癲。
②解:懂得。味:意味。
【背景】
空空道人聽如此說,思忖半晌,將這《石頭記》再檢閱一遍。因見上面大旨不過談情,亦只是實錄其事,絕無傷時誨淫之病,方從頭至尾抄寫回來,“奇傳”聞世。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題曰《風月寶鑒》。后來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又題曰《金陵十二釵》,并自題了這首絕句。
【賞析】
這首詩是小說中作者以自己身份來寫的唯一的一首詩。這首小詩語言雖然通俗淺近,意境卻頗為深遠。
“滿紙荒唐言”意思是說,全書都是荒誕不經的話語,這是作者對自己作品的自嘲。這里所說的“荒唐”之言,不僅僅是指小說開頭有石頭“無才補天,幻形入世”荒唐的緣起,也不僅僅指小說中有“太虛幻境”、“風月寶鑒”之類荒唐的情節,還包括作者將廣泛搜羅所得的見聞,結合自身的經歷體驗,運用大膽的藝術想象,創作了賈寶玉以及一大批性格各異的閨閣女子形象,虛構出一個以大觀園女兒國為中心的故事。另外,小說中表面上把悲劇命運說成是情根夙孽、償還冤債等,其中的人名、地名、物名等,也都帶有“假語存焉”的性質。這些,都是所謂的“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是說其中包含著種種血淚辛酸的現實生活和感受。甲戌本第一回中,“脂硯齋”在書上寫下了這樣的批語:“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可見作者是以淚和墨寫就這部著作的。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在這里,作者訴說的是他難以直言而又深怕不能被理解的心曲。作者擔心他這部嘔心瀝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預料到有人會嘲笑他愚癡。果然不出作者所料,二百多年來人們對《紅樓夢》及其作者的議論真是五花八門:有贊其博學多才的,有欣賞其生花妙筆的……更有一些封建道學家認為這部書是“誘為不軌”、“棄禮滅義”,是“淫書”,主張燒毀禁絕;并且有人編出故事詛咒作者斷子絕孫,死后得了“冥報”,等等,不一而足。為此,魯迅先生評價《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絕不是為了給世人消愁解悶才來寫這部書的,而是把自己一生“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經歷,加以藝術概括和提煉,塑造了眾多類型的人物,來表明他對人生社會的認識,寄托他難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贊歌,又是悲歌和挽歌。如今,紅學界都能接受的一個觀點是:《紅樓夢》生動地描寫了封建貴族家庭的生活場景,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形形色色的人物,并無情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罪惡本質。
【鏈接】
《紅樓夢》的創作背景
《紅樓夢》誕生于l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舉國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這時期從表面看來好像太平無事,但本質上各種社會矛盾正在加劇發展,整個王朝已到了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在康熙、雍正兩朝,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總共做了58年的江寧織造。曹家極盛時,曾辦過四次接駕的闊差。曹雪芹生長在南京,少年時代經歷了一段富貴繁華的貴族生活。但后來家漸衰敗,雍正六年(l728)因虧空得罪被抄沒,曹雪芹一家遷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學堂“右翼宗學”里當過掌管文墨的雜差,境遇潦倒,生活艱難。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酒常賒”。《紅樓夢》一書是曹雪芹破產傾家之后,在貧困之中創作的,意在為小時家中那些女孩兒立傳,排遣自己的苦悶,兼以供讀者把玩賞析。創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l765)左右。
上一篇:紅樓夢《紫菱洲歌(第七十九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紹、賞析
下一篇:紅樓夢《榮禧堂聯語(第三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