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劉敬叔2
會稽石亭埭有大楓樹3,其中空朽,每雨,水輒滿溢。有估客載生鳣至此4,聊放一頭于枯樹中5,以為狡獪6。村民見之,以魚鳣非樹中之物,或謂是神,乃依樹起屋,宰牲祭祀7,未嘗虛日8,因遂名鳣父廟。人有所祈請及穢慢9,則禍福立至。后估客返,見其如此,即取作臛10,于是遂絕。
1本文是《異苑》中的一則,標(biāo)題為后人所加。鳣:通鱔。2劉敬叔(生卒年不詳):有《異苑》十卷,記先秦至?xí)x的怪異故事。3會稽:古地名,今浙江省紹興市。石亭埭(dai):地名。4估客:商人。5聊:形容隨意地。6狡獪(kuai):指隨意的玩笑行動。7牲:祭神用的牛羊豬等。8虛日:空過一天。9祈請:祈禱請求。穢慢:污辱怠慢。10臛(huo):肉醬。
【析點】 這是一出令人含淚而笑的諷刺劇。何等愚昧的“村民”! 他們竟將“估客”“狡獪”而放入枯樹中的“鳣”視為“神”,而且為供奉此“神”,“起屋”“宰牲”,其虔誠之祭祀又“未嘗虛日”。“村民”為何將“鳣”視作了“神”? 其理由僅僅是“鳣”“非樹中之物”而已。幼稚得可笑,愚昧得可悲。而更可笑又可悲的是,他們將一己之命運全然寄托在這頭“鳣”上。“祈請及穢慢”而“禍福立至”,這只不過是生活中的一種偶然巧合罷了,他們卻以為是“神”之所賜。估客返歸,目睹此情此境,是哭? 是笑? 是憤? 是恨? 還是無可奈何? 只有取鳣“作臛”,以絕此患。估客此舉雖然“絕”了鳣之患,但是“村民”頭腦中的愚昧能就此驅(qū)逐凈盡么? “村民”又何以如此愚昧? 作者著文時是否想到這些? 今人無必要妄加揣測,然而文章讀后卻啟人深想。這則故事已歷史久遠,如今的世界當(dāng)不再會有這樣愚昧的“村民”和發(fā)生類似祭“鳣”之事了吧? 令人遺憾的是,迷信,盲目崇拜的人和事依然屢見不鮮,這一古文的借鏡意義不言而喻
上一篇:《祭舅氏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秀才買柴》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