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赤壁懷古》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秋瑾
潼潼水勢響江東,此地曾聞用火攻。
怪道儂來憑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紅。
秋瑾,是一位“晴明天氣吟詩地,暢好蛾眉作隱居” (《雜興》)的女詩人,更是一位“漆室空懷憂國恨,難將巾幗易兜鍪” (《杞人憂》)的愛國歌手,她的作品兼有陰柔之美與陽剛之美這兩種美的形態,從《赤壁懷古》一詩中,我們也可以領略到那剛健的筆力與柔婉的風韻。
《赤壁》 一詩,是秋瑾1903年由湖南湘潭進京途經赤壁時寫成的,是秋瑾現存的最早的作品之一。起始二句全用剛筆。“潼潼”,象聲詞,形容水勢浩大,水流湍急。宋玉《高唐賦》: “巨石溺溺之瀺灂兮,沫潼潼而高厲。”秋瑾隨手拈來,切合時地描繪長江奔瀉的壯觀。“響”字補足了長江驚濤拍岸的氣勢,讓人們在聽覺形象中更感受到大江東去的景象,具有形象的延展性。在腕力勁健的實寫之后,詩人運筆如龍,以 “此地曾聞”轉入對赤壁之戰的虛寫,“用火攻”三字,那火光燭天、刀劍轟鳴的場景便聲光并作于紙上。這兩句,氣魄豪壯,筆力開張,場景壯闊,具有激揚奮厲的美。
“怪道儂來憑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紅”,這兩句全用柔筆。前一句已經是變豪壯為低回,變開張為掩抑了,詩的結句緊承前面“用火攻”的構思線索,描繪了似乎仍閃耀著當年火光的焦灼的岸花。這一移情于物的聯想意象,幽麗清婉而楚楚動人,在形象與場面上與前兩句構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由于意象的含蓄和內蘊的不確定性,又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余地。是的,秋瑾寫這首詩時,中國正逐步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中華民族正處于危急存亡之秋,憑吊孫、劉聯合以弱勝強的古戰場,追昔撫今,她難道不會百感叢生嗎?
上一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張敬忠《邊詞》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