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用濟《登八達嶺》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沈用濟
策馬出居庸,盤回上碧峰。
坐窺京邑盡,行繞塞垣重。
夕照沉千帳,寒聲折萬松。
回瞻陵寢地,云氣總成龍。
八達嶺位于今天北京市的延慶縣境內,山勢高聳。這首五律在物我交融中借景抒情,渲染出一幅蒼茫遼闊的畫卷,并流露出悲涼感傷的意緒。
首聯二句開門見山,點出詩人沿著崎嶇盤旋的山路向山上行進的過程。居庸關為八達嶺南面的關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說: “居庸關在順天府昌平州西北二十四里,延慶州東南五十里,關門南北相距四十里,兩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稱為絕險。”詩人“策馬出居庸”,顯然是從京師由南向北而行。作者惜墨如金,沒有描繪居庸關的險要地勢與北門鎖鑰的重要地位,而是用“上碧峰”一語直接入題,痛快淋漓!
頷聯二句通過詩人“坐”與“行”的動作,遠望近觀,將風景襯托而出。“坐窺”可以有兩種解釋,它可能是詩人坐于馬上回首遙望京城的感受,也可能是詩人登山小憩中的遠眺,但不管作哪種解釋,都是寫遠處的京城已在視野中消失的感受。著一“盡”字,便將作者自身所處的位置的遙遠與高聳暗示了出來。這是寫遠景。“行繞” 與首聯下句 “盤回” 呼應,是寫近景,道出登山路徑的曲折回環。八達嶺一帶在明朝曾是與蒙古瓦剌部激戰的場所,“塞垣” 即指這一邊境地帶形容,原有所本。“重”字點明了那里形勢的險要與山巒的交錯。
頸聯二句又將時間一筆帶出。“千帳” 可能指塞上牛羊放牧者的帳篷,也可能指當時駐軍的行營。夕陽西沉于帳間,表明了詩人在登山中時間的悄然流逝,然而這僅是它的表層意向。“夕照”在古人筆下,常略帶感傷的色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樂游原》)就是 一例。這里的“夕照” 所具有的感傷情緒是深層的,與下句“寒聲折萬松”相映襯。“寒聲” 表明時序已屆深秋,秋風激起一片松濤,在山谷中回蕩,似乎有摧折萬木的氣勢。上、下二句所構成的蕭索氣氛,是通過詩人的視覺與聽覺構成的,為尾聯作了感情上的鋪墊。
尾聯中“陵寢地” 當指明十三陵。十三陵在八達嶺的東南方,相距不甚遙遠,那里埋葬著明朝十三位帝王的陵墓,故名。詩人“回瞻”十 三陵,用 “云氣總成龍” 一語形容,雖有迷信風水的成分,但其實質則在于對歷史的沉思。這里可能有緬懷故國的情感,然而更主要的卻是詩人對人世變遷的感慨。作者登山沒有李白那種“登高壯觀天地間”(《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的情懷,卻與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同調,盡管感傷情懷并不顯明。作者將寫景與抒情巧妙地結合在 一起,不露斧鑿之跡,悲涼中不失沉雄俊爽之氣。沈德潛稱: “方舟足跡半天下……游邊塞,留右北平久,詩皆燕趙聲。” (《清詩別裁集》卷二十五)洵非溢美。
上一篇:賀鑄《病后登快哉亭》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張蠙《登單于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