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謂顧子曰: “子所著《方輿紀要》一書,集百代之成言②,考諸家緒論③。窮年累月,矻矻④不休。至于舟車所經(jīng),亦必覽城郭,按山川,稽里道,問關津⑤,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⑥,或與從容談論,考核異同。子于是書,可謂好之勤,思之篤⑦矣!后有起者,考求險要,辨別攻守,遠而周知天下之故⑧,近而都邑之間,非子之書,何所適從⑨焉?”
余曰:否,否,不然!古人有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⑩。”明于匠石之任者,或昧于雕鏤之細⑾。予也未嘗泝江河⑿,登恒岱,南窮嶺海,北上燕冀⒀。間有涉歷,或拘于往返之程,或困于羈旅之次,不獲放曠優(yōu)游⒁,博觀廣詢。間嘗按之于圖畫,索之典籍(15),亦舉一而廢百耳。又成了了⒃于胸中,而身至其地,反若聵聵焉⒄。所謂“所見異辭,所傳聞又異辭”⒅不可勝數(shù)也。余之書,其足據(jù)乎?且孫子有言: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者,不能得地利⒆。”夫論兵之妙,莫如孫子;而論地利之妙,亦莫如孫子。使信余之書而不取信于鄉(xiāng)導,譬之掩耳而求聞,閉目而求見,所誤必多矣!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⒇?函關、劍閣(21),天下之險也。秦人用函關卻六國而有余;迨(22)其末也,拒群盜(23)而不足。諸葛武侯出劍閣,震秦隴,規(guī)三輔(24),劉禪有劍閣而成都不能保也(25)。放金城湯池,不得其人以守之, 曾不及培嶁之邱、汎濫之水(26)。得其人, 即枯木朽株,皆可以為敵難。是故九折之阪、羊腸之徑,不在邛崍之道、太行之山(27);無景之谿、千尋之壑,不在泯江之峽、洞庭之津(28)。及肩之墻,有時百仞之城不能過也(29)。漸車之澮,有時天塹之險不能及也(30)。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 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際, 烏足以言地利哉!善乎,孫子之言曰: “我不欲戰(zhàn), 雖畫地而守之,敵不能與我戰(zhàn)。我欲戰(zhàn),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zhàn)(31)。”然則變化無窮者,地利也。地利之微(32), 圖不能載,論不能詳,而變化于神明不測之心,所謂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者乎?故曰:方圓奇偶,千秋不易也,伏羲以之畫八卦,大禹以之演九疇(33)。伍兩卒旅(34),千秋不易也,武侯以之列八陣,李靖以之變六花(35)。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西北者可以并東南,而起于東南者又未嘗不可以并西北。故曰:不變之體,而為至變之用;一定之形,而為無定之準(36)。陰陽無常位,寒暑無常時,險易無常處。知此義者,而后可與論方輿。使銖銖而度之,寸寸而比之,所失必多矣(37)。吾嘗考蒙古之用兵,奇變恍惚(38),其所出之道,皆師心(39)獨往,所向無前,故其武略比往古為最高。彼豈嘗求之于山海之圖、里道之志哉?然則求地利于吾書,無乃猶是刻舟之見(40)乎?吾慮舉足動步或將有礙焉者也。客其益廣所聞,無過恃吾之書也已。
(“國學叢書”本《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1955年重印)
注釋 ①《讀史方輿紀要》總敘共分三篇。這里選了第二篇。方輿,指地。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易經(jīng)》以坤為地,又稱大輿,能負載萬物故稱方輿。敘,通“序”。②成言——指前人現(xiàn)成的話,即已成定論的話。③緒論——遺留下來的言論。④矻矻(kuku)——勤勞不懈的樣子。⑤“按山川”三句——按, 考察。稽,考核,考查。關津,關口渡口,指水陸要道。⑥“商旅之子” 二句——商旅之子,行商。征戍之夫,邊防軍士。⑦篤——深入。⑧故——事。⑨適從——依從。⑩“尺有所短”二句——古代俗語。量有的東西尺還嫌短,量有的東西寸還有余,不同的東西適合不同的用途。(11)“明于匠石”二句——匠石,語出《莊子·徐無鬼》,是一位名叫石的技藝高超的木匠。很高明的木匠可能不精于雕鏤的技藝。(12)泝——同“溯”。逆水而上,指探求水源。(13)“登恒岱”三句——恒,恒山。漢以河北曲陽縣大茂山為恒山,明代改山西渾源縣東南玄岳為恒山,岱,岱山,即泰山。古以恒山為北岳,泰山為東岳,此概指全國名山。嶺,五嶺。海,南海。嶺海指兩廣一帶。燕冀,指古代燕國和冀州故地,今河北、山西、遼寧西部等地。(14)“間有涉歷”四句——涉歷,親自游歷。羈旅,長期旅居在外。次,停留、止宿的處所。放曠,心情開闊,不受拘束。優(yōu)游,閑暇自得。(15)“按之于圖畫”二句——按,查考。圖畫,地圖。索,搜尋、尋找。(16)了了——明白。(17)聵聵——不明白的樣子。(18)“所見異辭”二句——語本《公羊傳·隱公元年》。傳聞常與實際情況有出入。(19)“不知”二句——語出《孫子·軍爭篇》。沮澤,沼澤。鄉(xiāng)導,向導。(20)何常之有——有什么經(jīng)久不變的。(21)函關、劍閣——函關,即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形勢險要,是秦國東邊的要塞。劍閣,指劍山要隘。四川劍閣縣有大劍山、小劍山,山勢極險。蜀漢在山上架飛閣,故有劍閣之名。(22)迨——等到。(23)群盜——指秦末反秦力量。(24)“諸葛武侯”三句——諸葛亮死后謚忠武侯,武侯是其簡稱。秦隴,今陜西和甘肅東部一帶,因秦嶺隴山而得名。規(guī),謀劃,謀取。三輔,漢代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三地區(qū)的總稱,相當于今陜西省中部地區(qū)。諸葛亮屯兵漢中,屢從祁山、斜谷關等出兵伐魏。(25)“劉禪”句——劉禪,劉備之子,稱后主。成都, 蜀漢都城。劉禪在位四十一年為魏所滅。(26)“金城湯池”三句——金城,鐵打的城墻。湯池,滾燙的護城河。防御工事堅固。培嶁, 小上山。汎濫之水,指地面上的淺水。(27)“九折之阪”三句——九折之阪,曲折很多的坡道。羊腸之徑,狹窄曲折的山道。邛崍, 山名,在四川榮經(jīng)縣。(28)“無景之谿” 二句——無景之谿, 日光照不到的深谷。景, 日光。谿, 有水的山谷。尋,八尺為尋。津, 水邊。(29)“及肩之墻” 二句——及肩之墻,才夠到肩膀的矮墻。仞,八尺或七尺為一仞。(30)“漸車之澮”二句——漸車之澮, 車能通過的小水溝。漸, 浸濕。澮, 水溝。天塹,深廣險要的江河。(31)“孫子之言”三句——語出《孫子兵法·虛實》。(32)微——精深微妙。(33)“伏羲”三句——相傳伏羲造八卦。古人以之占吉兇,認為八卦包含萬物。九疇,大禹用來治理天下的九種大法。相傳大禹由洛水龜背上的數(shù)字悟出九疇的道理。疇,類。(34)伍兩卒旅——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兩, 百人為卒,五百為旅。(35)“武侯”二句——八陣,古代調動隊伍的一種陣法,縱橫各八列。相傳黃帝創(chuàng)八陣法破蚩尤。諸葛亮曾加以改進。李靖,唐代京兆人,精熟兵法,以功封衛(wèi)國公。六花,李靖所創(chuàng)陣法,據(jù)說陣形像六瓣的花,故名“六花”。(36)準——法則。(37)“使銖銖而度之”三句——如果一銖一銖稱東西,一寸一寸量東西,最后一定會造成很大失誤。銖,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38)恍惚——不可捉摸的樣子。(39)師心——以心為師,指靈活運用不拘泥成法。(40)刻舟之見——語本《呂覽·察今》。比喻拘泥成法不講實際。
賞析 清王朝以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引起中原人民的極大對抗情緒。明亡以后,不少有志之士從各方面尋找原因、總結教訓,時刻想恢復漢族統(tǒng)治。顧祖禹少承家學,熟習經(jīng)史,深切感受到“《大明一統(tǒng)志》于戰(zhàn)守攻取之要,類皆不詳,山川條列又復割裂失倫,源流不備”,而當事者對山川形勢、攻守利弊不得要領。因此,他立志圍繞反清復明的目的來撰寫一部取材豐富、又有見地的全國性地方志。在序中說:“凡吾所以為此書者,亦重望夫世一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無所適從者,任以天下之事,舉宗廟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畀之他人,此先君子所為憤痛呼號、扼腕以至于死也。”針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強大的軍事力量,他指出:“起于西北者可以并東南,而起于東南者又未嘗不可以并西北。”只要熟知山川險易和古今攻守成敗得失之道,就能攻守自如、所向無前。他從地理角度總結幾千年治亂興亡,聲稱此書為明地利之作, “世亂則由此而佐折沖,鋤強暴;時平則以此而經(jīng)邦國,理人民”。其經(jīng)世致用的目的是很明顯的。
此書前九卷總論自唐虞三代至元、明歷代疆域形勢,政治區(qū)劃及其沿革;后面一百一十四卷為主干,分敘明朝兩京十三布政司及所屬府、州、縣之地理形勢;次六卷敘山川溝瀆的異同及歷代地理書中對河渠水利的記載;最后一卷述歷代史志中有關星宿的見解。因為作者認為方輿之書不僅包括疆域變遷、政區(qū)沿革,還應涉及社會經(jīng)濟、水利灌溉、河道變遷的內容,所以書中包含了極豐富的歷史材料。他是通過歷史文獻來研究地理。作者一生只到過福建、浙江和北京等少數(shù)地方, “予也未嘗泝江河、登恒岱、南窮嶺海,北上燕冀”,主要依靠書本知識編纂,“遠追《禹貢》、《職方》之說,近考春秋歷代之文,傍及稗官野乘之說,參訂百家之志”。由于搜羅廣博、取材慎重、考訂精審,所以沒有因為未做實地考查而降低該書的學術價值,而且能補充、訂正別人的不少錯誤。
由于堅持經(jīng)世致用的觀點,在盡量保持地理書應有的格調及內容的前提下又有所側重。過去地理書記載是靜止的、孤立的,缺少對自然環(huán)境的歷史評價。他采用了“以史為主,以志證之,形勢為主,以理通之”的方法,剖析在險要的地理上古今戰(zhàn)守成敗得失及經(jīng)驗教訓。他推崇孫子關于地形、向導的理論,“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者,不能得地利”。地利是關鍵但又不是關鍵,可恃而又不可恃。“夫地利亦何嘗之有哉……不變之體,而為至變之用;一定之形,而為無定之準。陰陽無常位,寒暑無常時,險易無常處。知此義者,而后可與論方輿。”
《讀史方輿紀要》是清代最杰出的地理學著作。雖然因為有反清意向未被列入《四庫全書》,卻一直受到學者的推崇。江藩認為:“讀其書,可以不出戶牖而周知天下之形勝。為地理之學者,莫之或先也。” 《無錫縣志》稱: “自《禹貢》、《職方》、《桑經(jīng)》、酈注而下,一大歸宿也。”梁啟超評價此書“體裁組織之嚴整明晰,古今著述中蓋罕其比。”規(guī)模宏大,取材廣泛,體例完整,記載翔實,考訂嚴密,這些優(yōu)點使得這本書至今仍是研究歷史和歷史地理的重要經(jīng)典。
上一篇:《說文解字》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象山先生全集》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