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
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大雁在中國古詩中經常出現。通常,人們總是借秋雁南飛的形象,抒發滯留北地的客子對南方家鄉的懷念,以及對北方艱苦環境的厭倦。本詩則反其道而行之,寫出一番新意。
“衡陽”指衡山之北。衡山有回雁峰,相傳雁飛至此,便不再往南去。首句“春風一夜至衡陽”,語氣中充滿歡欣,顯得雁兒正久久地等待著春天的到來,因而對此特別敏感,暖風初至,便喜不自勝。為什么如此興奮?詩中不明說,直接“楚水燕山萬里長”。好像雁兒正盤算著路程,準備立刻從楚水之畔(衡山舊屬楚地),飛回燕山之旁(今河北北部,代指北方)。這一層跳躍,寫出大雁歸心的急切,可說是“聞風而動”,絕無猶豫。同時,這句還隱含著春風初至衡陽,吹拂至燕北尚待時日的意思,同樣表現了大雁的迫不及待之情。
江南春色佳麗,正好流連,為何急于離開?這便是可“怪”之處。雁兒答道:江南雖好,卻是異鄉;塞北雖苦,卻是故土!可見它們飛到南鄉來,實在是不得已,一旦能夠回到家鄉,對于江南即毫無留戀。前面說了,一般通過寫秋雁南飛寄托鄉土之思的詩,大都還包含著關于生活環境方面的考慮。這首《春雁》剔除了環境優劣的因素,表現鄉土之情的主題因而顯得更單純、更強烈。四句的結構,從棄優就劣這一違背常情的舉動,引出疑問,而后歸結到全詩的中心,也有助于將主題表現得更鮮明。
寫雁當然是為了寫人。作者王恭是福建人,可見詩中的“江南”、“燕山”,也只是比喻。他在永樂初年,被召入翰林,與修《永樂大典》,事畢,即棄職還鄉,隱居不出。很可能,這詩便是那時所寫,而以“江南雖好是他鄉”之句,表達自己不愿享受官場之富貴,寧肯在家嘯吟自樂的心情。如果確是這樣,詩中著意翻新,又有一番深意在。
上一篇:郯韶《次韻陸友仁吳中覽古》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金誠《江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