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始奮《滇南》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彭始奮
久客愁攀廢苑松,舉家天末盡相從。
蠻兒乘象同牛馬,僰道看花無夏冬①。
近接漏天常作雨,倒流滇水不朝宗②。
獨期攬勝遐荒外,恨未曾登雞足峰。
本詩作者彭始奮是河南鄭州人,從小生活在中原地區,看慣了中原地區的山川景物和風俗人情。后來,他到我國西南地區南部邊境滇南任職,看到了那里與內地很不相同的風物,于是寫下了這首記敘滇南風物的詩篇。
開頭兩句,詩人寫他全家搬到滇南來生活已經很久,為后面寫滇南風物作了鋪墊。因為在滇南很久,才對滇南風物有較多的了解。“久客”,說明他長期客居滇南。“愁攀廢苑松”,寫他在荒廢了的苑囿(花園)中游玩,懷著愁苦攀弄著園中的松樹。他為什么愁苦呢? 因為遠離家鄉,長期寄居外地,不免引起思念家鄉的愁恨。而且,他看到眼前荒廢了的苑囿,聯想到熟悉的家園也可能荒廢。正如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說: “田園將荒,胡不歸?”這就加重了他的愁苦。好在他來滇南任職,不是孤身一人來,而是全家跟著一起來的。“舉家天末盡相從”,“舉家”就是全家。“天末”,是天邊的意思,這里指滇南。滇南是我國的西南邊地,故有遠在天邊的感覺。“盡相從”,全家人都跟著他來滇南生活。全家人跟著他一起來,比獨自一人來總要減少許多寂寞。而且滇南的風物比起家鄉來有許多新異之處,可以開擴眼界,增長見識,可供觀賞和游覽。這就使詩人減少了許多思鄉之苦,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樂趣。
滇南的風物有什么獨特之處呢? 詩人選擇了其中的四種,用中間四句詩作了具體的描寫。“蠻兒乘象同牛馬”,“蠻兒”指滇南少數民族的青年,他們經常騎著長鼻子、長牙齒的大象,就同內地人經常騎牛騎馬一樣,給詩人留下了新奇而豪壯的深刻印象。“僰道看花無夏冬”,在滇南東北地區的僰道,氣候溫暖,四季如春,無論夏天和冬天都可以看見盛開的鮮花,這跟其他地方冬季無花大不相同。“近接漏天常作雨”,滇南受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季風影響,夏季濕潤多雨,“天無三日晴”,好象接近有漏孔的天一樣。“倒流滇水不朝宗”,一般地方的江水總是向東流,在滇南橫斷山脈中,江水卻有向西流、向南流的,它們不是向東歸往大海,而是倒流了,這對外地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以上四種風物是滇南所特有的,給詩人留下的印象最深,使詩人感到新奇有趣。
詩人在滇南生活了很久的時間,走了很多的地方,才對這里的風俗、氣候、景物有如此深刻的了解。但是,他不滿足于此,“獨期攬勝遐荒外”,“獨”是“唯獨”、“單是”的意思,他在滇南生活沒有其他要求,只希望還能到遙遠荒僻的地方去游玩,去欣賞他現在還沒有欣賞到的風景名勝。譬如,滇南西北部賓川縣西北有一座雞足山,這座山前分三支,后為一支,形狀象一只雞足,山的主峰金頂海拔三千二百多米,山中有很多寺廟,詩人當時還未曾登臨。“恨未曾登雞足峰”,他以沒有登上金頂而感到遺憾。可見,詩人對滇南風物饒有興趣,希望有機會再去觀賞。
這首詩開頭寫詩人的故園之思,自然地引起他把滇南風物與家鄉兩相比較,為后面寫獨特的滇南風物作了準備。中間選擇幾種典型的滇南風物,作了生動、形象、有趣的描寫,給讀者留下難忘的印象。結尾寫詩人的愿望,表現他興猶未盡,也給讀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上一篇:韋應物《滁州西澗》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擔當《滇曲》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