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紅樓夢曲十四首(其九)》虛花悟
虛花悟
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說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頭來,誰把秋捱過?則看那,白楊村里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
這支曲子是詠賈惜春的。寫她看到賈府的衰敗及元春、迎春、探春等人的不幸結局,心灰意冷,看破紅塵,認為世間一切榮華富貴都不過是虛幻的鏡中之花,暗示其最后出家為尼的結局。曲名《虛花悟》即對一切榮華富貴皆為虛幻的醒悟。
惜春是賈府“四春”中最小的一個,人稱四姑娘。她是賈敬的女兒,賈珍的胞妹。她的母親早亡,父親“一味好道,只愛煉丹燒汞”,住在城外玄真觀,“別事一概不管”,胞兄賈珍又是一個好色之徒。家庭生活對她來說,已無半點溫暖和幸福可言。賈母見她可憐,“命太太(即王夫人)抱過來養了這么大”。因此,她雖是寧府之女,卻住在榮國府內。因她年紀尚小,大觀園內結社聯詩等許多活動都沒有參與。但小說對其精于繪畫卻有突出的描寫。抄檢大觀園時,“因惜春年少,尚未識事,嚇的不知當有什么事,故鳳姐也少不得安慰他”。但是,當人們從她的丫環入畫的箱子里搜出其哥哥私藏的銀錁子等物時,她卻表現得分外鎮定,為了怕牽連了她的清白之身,咬定牙將本無大錯的入畫攆走,并將嫂子尤氏冷嘲熱諷了一頓,從此斷絕了與寧府的來往,表現了她孤介性僻、“冷口冷心”的性格,為其后來的出家為尼埋下了伏線。
“將那三春看破”二句,寫她從元春、迎春、探春的不幸遭遇,看破紅塵。與判詞中的“勘破三春”含意相同。小說中,惜春的三個姐姐都沒有好結局,大姐元春貴為皇妃,卻死得最早;二姐迎春嫁了個富貴人家,又被丈夫虐待而死;三姐探春更是遠嫁海隅,一去不歸。她們雖然都是侯門小姐,公府千金,卻沒有一個有好下場。這使惜春深深感到對現實的絕望。因此,曲中說“桃紅柳綠待如何”!三春,為語意雙關。既指自然界的大好春光,又暗寓元春、迎春、探春,同時又以自然界的春天比喻人生的青春歲月。桃紅柳綠,比喻人生的富貴榮華、青春歲月。這二句大意是說,青春年少又待如何?榮華富貴又待怎樣?大有人生幻滅、富貴無常之慨。
“把這韶華打滅”二句,寫惜春拚卻青春年華,皈依佛門的決心。韶華,美好時光,指春光。這里是指美好的青春時光,也即所謂“凡心”。打滅,拚卻、犧牲的意思。惜春是青年出家為尼,故曰“把這韶華打滅”。清淡天和,既是指與濃艷絢麗的“韶華”相對的自然界恬淡平和之氣,又是指與貪戀人生歡樂相反的清心寡欲的淡泊寧靜的心境。天和,見《莊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指自然界的和氣。“覓那清淡天和”,就是皈依佛門,到佛教中去尋求心靈的寧靜。
“說什么”、“到頭來”二句,接承“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句意,進一步闡發榮華富貴猶如過眼煙云,轉瞬即逝,不可憑恃。“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用唐代詩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詩意。高詩曰:“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詩人將那些倚恃勢力而得第承寵者稱作“和露種”的“碧桃”、“倚云栽”的“紅杏”,雖然也能在“天上”、“日邊”盛極一時,但命運終究不會長久,秋天一到便凋謝殆盡。夭桃,典出《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形容桃花繁盛的樣子。這兩句既是對元春、迎春、探春諸女子悲劇命運的隱寓,也是對整個賈府命運的暗示。(原稿中賈府事敗,時在秋天。)
“則看那”、“更兼著”二句,寫人生無常,如夢如寄,最后誰也難逃死亡的命運。白楊村、青楓林,互為對仗,代指墳塋。古人多在墳塋種植松柏、白楊,故詩中多以白楊代指墳地,如《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青楓林,用杜甫《夢李白》:“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句意。兩句用“人嗚咽”、“鬼吟哦”、“連天衰草遮墳墓”,寫人生歸宿,可哀可嘆。
“這的是”、“似這般”二句,寫惜春歷閱世間生死榮辱之后發出的感慨。昔日的“夭桃”、“杏蕊”今在何處?眼前所見唯有那白楊村、青楓林中的人哭鬼泣和一片連天衰草遮掩著的一個個“土饅頭”,于是發出無限感慨:人生或貧或富,勞碌終身,就像花兒春開秋謝,難逃一死!這的是,即真是、實在是。生關死劫,佛教視人的生死為關頭、劫數,都是命中注定。這是單指死劫難逃。
末二句寫惜春皈依佛門,以求超度凡身,修成正果。西方,即西天。佛教源于印度,在我國西南方,故我國古代佛教徒稱印度為西方。寶樹,指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涅槃修成正果時所在的那株菩提樹。稱菩提樹為“婆娑”,是清代中國佛教徒的說法。長生果,即傳說中的人參果。據說長生果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又三千年才得成熟,吃了它可以長生不老。但長生果并非菩提樹所結,更非婆娑樹所結。這里是將兩者附會在一起,用以表示皈依佛門,可以修成正果,求得長生。
《紅樓夢》原稿惜春出家在八十回以后。根據脂批(第二十二回)所示,惜春削發為尼后“緇衣乞食”,生活極為悲慘。今續書第一百十五回寫她在賈府被抄后,到櫳翠庵帶發修行,且有紫鵑陪侍,成了妙玉的替身,與原稿中“緇衣乞食”的情景頗有出入。
上一篇:《紅樓夢曲十四首(其三)》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紅樓夢曲十四首(其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