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有茨
墻有茨(1),不可埽也(2)。中冓之言(3),不可道也(4)。所可道也(5),言之丑也(6)。墻有茨,不可襄也(7)。小冓之言,不可詳也(8)。所可詳也,言之長(9)也。墻有茨,不可束也(10)。中冓之言,不可讀也(11)。所可讀也,言之辱也(12)。
【譯詩】墻上種滿了蒺藜草,有了苕帚你怎么掃?屋里談?wù)摰囊幵挘鄯x骯臟沒法道。如果真的說出來,叫人替他真害臊。墻上布滿了蒺藜草,根子深深難除光。這般無恥的下流話,千萬莫可說端詳。如果真去說端詳,連篇丑惡話兒長。墻上長滿了蒺藜草,多年未曾鏟除過。談?wù)撍角榈幕奶圃挘喼苯腥藳]法說。一旦從頭詳細(xì)說,只怕芳唇受辱沒。
【解析】《詩序》說:“《墻有茨》,衛(wèi)人刺其上也。公子頑通乎國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歷來學(xué)者多沿襲此說。指衛(wèi)宣公之子公子頑與其庶母宣姜私通之事。此時(shí)宣公已死,惠公年幼。這一對茍且男女倒生了一個(gè)幽微靈秀的女兒(據(jù)鄭《箋》說)。《載馳》說:“歸唁衛(wèi)侯”,即指其兄戴公(一說文公),亦是公子頑與宣姜所生。此說與《列女傳》有異,恐此說為是。故歷來以此詩為“刺淫”之作。鮑昌在《風(fēng)詩名篇新解》中指出疑義,所據(jù)有三:其一,史籍無他據(jù);其二,既寫宮闈秘事,“決不會(huì)靠墻頭上的蒺藜來防衛(wèi)門戶”;其三,語言通暢易懂。此三據(jù)皆為似有說服力者。朱熹以為,此等淫穢之作被圣人取著于經(jīng),是為了使“后世為惡者”知“無隱而不彰也”。朱夫子為封建制度簡直操盡“天下”之心,“戒淫”竟然“戒”到了“君”的頭上,可笑、可悲、可惡。天下豈有不淫之君乎?王子之通于庶母,無須史籍載之,恐亦歷朝有之。王宮,本是淫穢之營巢,何須朱夫子之教化!
上一篇:經(jīng)典《塞上曲·送元美》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jīng)典《聲聲慢》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