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鄭文妻·憶秦娥》鄭文妻
鄭文妻
花深深。一鉤羅襪行花陰。行花陰。閑將柳帶,細結同心①。日邊消息空沉沉②。畫眉樓上愁登臨。愁登臨。海棠開后,望到如今。
注釋 ①同心:同心結,用錦帶制成的菱形連環回文結,表示恩愛之意。②日邊:本指天邊極遠的地方,此處指鄭文就讀的太學所在地臨安。
仕女圖 【清】 費以耕
鑒賞 這是一首閨中的妻子為游學未歸的丈夫所作之詞。
“花深深”,三字點出情境和情緒。“深深”,深而又深,猶言極深。歐陽修有“庭院深深深幾許”(《蝶戀花》)的名句,以“深深”摹寫出庭院幽深寧靜,此詞換“庭院”為“花”,以“深深”摹寫出花枝繁茂幽深,與杜甫“穿花蛺蝶深深見”(《秋興》)有異曲同工之妙。花叢幽深,人行花底,便引出“一鉤羅襪行花陰”之句。人們常說“一鉤新月”,少有將“一鉤”形容“羅襪”,這極為精致之語,勾勒出女子纖纖細足的秀美,也可見詞人用字的精巧。行走在花叢深處的詞人,獨自賞玩花開如潮的盛景,行行停停,閑來折下一枝柳條,認認真真,編成一只同心結。“閑”是無意,“細”卻是有心。“同心”二字,娓娓說出了她的心事。
“日邊消息空沉沉”,道出丈夫一去不歸、音信全無的現實。以消息“沉沉”對應花“深深”,并暗示心事沉重,于是整首詞彌漫著深沉的情緒。樓前冠以“畫眉”二字,也頗有深意。《漢書》中記載著張敞為婦畫眉一事,后世以此為談資,以“畫眉”喻夫妻恩愛。或許這是她隱藏在詞中的回憶,或許這是她在提醒她的丈夫:你還記得么?我們也有過“畫眉”的甜蜜時光。如今畫眉人已遠,空留閨中人。女子觸景生情,于是登樓遠眺,而遠方日暮,仍望不見離人的消息。
情感已近悲傷,卻未轉入對丈夫不歸的埋怨,反而用溫柔的涵養將悲愴抑住,只是淡淡地說道:“海棠開后,望到如今。”情味不盡,憂思不盡。《古詩十九首》中有“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之句。雖然情感的側重點不同,但同樣是望穿秋水而無怨無悔之語,是用平淡的詩句表達深刻的情感,包含著漫長的相思與純真的癡情。
她不同于王昌齡筆下的女子:“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她早已知愁,自海棠花開,就開始默默地等待和期盼丈夫的歸來。她也沒有李清照那般幸運:“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剪梅》)她的丈夫,至今音訊全無。從情意上而言,她更像《詩經·國風·卷耳》中的女子:“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這是一首述說的詞,字里行間,都是妻子對遠行在外的丈夫的述說。然而她說得含蓄委婉,像蜻蜓點水,只一剎那的漣漪,便道盡她的內心。與其說這是宋詞“要眇宜修”的特性決定著這種婉約,不如說是女子內心的文學修養和溫柔敦厚的品德,成就了這首詠懷小詞的深情蘊藉。
這是一首妻子寫給丈夫的詞,所以言語平易,相思迢遞。由于合韻的需要,兩次重復“行花陰”,在意境上給人帶來如“行行重行行”(《古詩十九首》)般往而不返的惆悵。兩次重復“愁登臨”,同樣也加深了這一份悲愁的深度。詞的構成,由女子的一系列動作組成:“行”“結”“登臨”“望”,呈現出她孤寂無聊的閨中生活圖卷,同時也傳達出她的相思,她試圖喚回丈夫的努力。
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卷一六):“宋時,秀州鄭文者,為太學生,久寓行都。其妻寄以《憶秦娥》詞云:‘花深深(略)。’此詞為同舍見者傳揚,酒樓妓館皆歌之。”一首閨中之作,卻為時人傳唱,恐怕不是作者所能料到的吧。(黃阿莎)
集評 明·卓人月:“易安取‘庭院深深’四字以名其詞,余謂‘花深深’三字更佳。”(《詞統》卷五)
清·丁紹儀:“孫氏之《憶秦娥》……深得《國風·卷耳》之遺。”(《賭棋山莊詞話》卷一一)
鏈接 宋代婦女纏足漸成風氣。纏足即用布帛緊緊纏裹足部,以拗折足部骨骼,使之變形,成為弓狀,也稱“纏腳”“裹腳”“扎腳”等。其起源大致有戰國、南朝、五代三說。從實際流行情況看,以五代說較為可信。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纏足》引《道山新聞》載:“李后主宮嬪窅娘,纖麗善舞。后主作金蓮,高六尺,飾以寶物細帶纓絡,蓮中作品色瑞蓮,令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態。唐鎬詩曰:‘蓮中花更好,云里月常新。’因窅娘作也。由是人皆效之,以纖弓為妙。以此知扎腳自五代以來方為之。”宋代,纏足之習漸由宮中傳出,開始成為一種社會習俗。至北宋晚期,貴族婦女纏足已較常見。宋末以后,更“人人相效,以不為者為恥也”。
上一篇:《兩宋詞·曾覿·憶秦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劉辰翁·憶秦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