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劉辰翁·鶯啼序》劉辰翁
劉辰翁
感 懷
匆匆何須驚覺,喚草廬人起①。算成敗利鈍,非臣逆睹,至死后已②。又何似、采桑八百③,看蠶夜織小窗里。漫二升自苦,教人吊臥龍里④。
別有佳人,追桃恨李。擁凝香繡被⑤。爭知道、壯士悲歌,蕭蕭正度寒水⑥。問荊卿、田橫古墓⑦,更誰載酒為君酹⑧。過霜橋落月,老人不見遺履⑨。置之勿道⑩,逝者如斯(11),甚矣衰久矣(12)。君其為吾歸計,為耕計。但問某所泉甘,何鄉(xiāng)魚美(13)。此生不愿多才藝。功名馬上兜鍪出(14),莫書生、誤盡了人間事。昔年種柳江潭,攀枝折條,噫嘻樹猶如此(15)。登高一笑,把菊東籬,且復聊爾耳。試回首、龍山路斷,走馬臺荒,渭水秋風(16),沙河夜市(17)。休休莫莫(18),毋多酌我(19),我狂最喜高歌去,但高歌、不是番腔底(20)。此時對影成三,呼娥起舞,為何人喜(21)。
武侯高臥圖 【明】朱瞻基 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喚草廬人起:指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一事。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②“算成敗”三句:語出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雹鄄缮0税伲骸度龂尽な駮ぶT葛亮傳》:“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項,子弟衣食,自有馀饒?!雹堋奥倍洌褐T葛亮死前事煩食少,“所啖不至數(shù)升”。臥龍,即諸葛亮。⑤凝香繡被:語出唐李白《長相思》:“床中繡被卷不寢,至今三載猶聞香?!雹蕖盃幹馈倍洌河么炭颓G軻典故。《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刺秦前,“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⑦田橫:戰(zhàn)國時齊田氏的后代。自立為齊王。劉邦稱帝,遣使者招降。田橫與從者二人往洛陽,未至,羞為漢臣,自殺。⑧酹(lèi):以酒澆地而祭。⑨“老人”句:《史記·留侯世家》:“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紭I(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⑩置之勿道:《古詩十九首》:“棄捐勿復道。”(11)逝者如斯: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2)“甚矣”句:語出《論語·述而》:“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13)“但問”二句:語出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為安?!?14)兜鍪(móu):頭盔,借指戰(zhàn)士。(15)“攀枝”二句:《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jīng)金城,見前為瑯琊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噫嘻(yīxī):嘆息聲。(16)渭水秋風:化用唐賈島《憶江上吳處士》詩句:“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17)沙河:地名,在杭州南五里。(18)休休莫莫:休、莫同意,均為不要的意思。(19)毋多酌我:語出《漢書·蓋寬饒傳》:“無多酌我,我乃酒狂。”(20)番腔:異族的聲腔。(21)“此時”三句:化用唐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鑒賞 《鶯啼序》是所有詞牌中字數(shù)最多的詞調(diào),《須溪詞》集中僅有三首。在這首近三百字的詞中,詞人廣融經(jīng)、史、子、集,用散文化的筆調(diào),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xiàn)內(nèi)心情懷。這是一首容量很大、表現(xiàn)力很強的詞,雖說是詞,也可以看作一篇凝練的散文。
全詞分四片。首片以輔佐劉備成就大業(yè)的賢臣諸葛亮為主人公,簡括了諸葛亮從隱居茅廬到鞠躬盡瘁的一生。字句大多直接從《前出師表》《三國志》中隱括而來,不帶鮮明的感情色彩。但在交代完諸葛亮“至死后已”的一生后,又以“又何似”二句回顧諸葛亮早年生活,以“自苦”形容諸葛亮卒前情形,字里行間含蓄透出諸葛亮雖盡忠事主、一生操勞,但功敗垂成、終歸惘然的悲觀情緒。
二片另起一意,“擁凝香繡被”的佳人意象的插入,使對諸葛亮的悼念告一段落?!盃幹馈币韵?,又由佳人引出荊軻、田橫兩位歷史人物。這兩位人物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壯士,前者為刺秦王而死,后者為不受漢辱而死,都是處在易代之時不屈強權的磊落人物。元滅南宋之際,劉辰翁選擇這兩位人物來書寫也許別有深意,“載酒為君酹”更表達著劉辰翁對二人的傾慕之情。“老人不見遺履”應為“不見老人遺履”的倒裝,此處用張良曾從橋上老人處獲得治國大計的典故,但寫“不見遺履”,表明欲為張良而不得的嘆息。
三片始大力抒情。首三句均從典籍中化用而來,一來表達詞人自己對歷史匆匆逝去的無奈,二來又將自孔子、漢末文人以來對歷史把握的無力感和對人生體認的衰敗感與自身的感受融為一片。三個短句,如三聲嘆息,一聲比一聲沉重。現(xiàn)實既已無處用力,自然生出歸隱的想法,“君其為吾歸計”以下幾句便用韓愈語意。身為書生,卻說“莫書生、誤盡了人間事”,是歷盡挫折后無奈的自嘲,后引入桓溫“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涕”的典故,加深了“人何以堪”的沉重感。
四片從感傷中掙脫而出,以“登高一笑”的淡泊沖淡了反省歷史及人生的焦慮?!霸嚮厥住币韵?,連用四幅各具特色的地域風光,卻總以“休休莫莫”為結(jié),風光歸入冷寂。酒狂形象的出現(xiàn),更為高蹈出塵而去的理想埋下伏筆,醉中高歌,仍點出“不是番腔”,異族統(tǒng)治下的嚙齒悲哀由此可見。歇拍化用李白詩句,深藏痛苦,一任狂放,明言“為何人喜”,實為“借酒澆愁”。
劉辰翁早年慷慨用世,廷試時敢于直接斥責當朝宰相,壯年曾入文天祥江西幕府,參與抗元,但終無回天之術,宋亡后隱居不仕,以著述終老,他一生的曲折輾轉(zhuǎn)正可與這首《鶯啼序·感懷》相參看。經(jīng)綸偉業(yè)的諸葛亮或許是他早年向往成為的人物,輔佐南宋幼主,捍衛(wèi)國土完整曾是他的理想;宋亡后不屈強權的荊軻、田橫成為他傾慕的對象,但歷史人物終歸塵土,而他的用世之志也終究落空。在看清了時局的殘酷之后,他選擇退隱山林,任性自然,但其中卻飽含著巨大的辛酸苦痛,整首詞以最長的詞調(diào)、最無拘的散文口吻來寫,融入眾多的典故,顯得抑揚頓挫,沉郁盤旋。(黃阿莎)
千巖萬壑圖(局部)【清】龔賢 南京博物院藏
鏈接 詞的體制之一——長調(diào)。顧名思義,“長調(diào)”本意應指篇制較長的曲調(diào)。唐五代雖不乏規(guī)模宏麗的“法曲”“大曲”的創(chuàng)制,但主要以短小輕靈的“令曲”最為流行,因此唐五代尚無“長調(diào)”之名。至北宋前期,由于市井新聲俗樂的流行,長調(diào)慢曲得以繁興,但宋人更多的還是以“慢曲子”或“引”“近”“序”“慢”等來指稱這些長調(diào)慢曲,并借以區(qū)別于唐五代的“令曲”。
“長調(diào)”一名,大致始自并流行于明代,但這時它指稱音樂曲調(diào)的含義已被淡化,主要側(cè)重于指詞體形式了。明代顧從敬刻印宋本《類編草堂詩馀》,原書本是分類編排,顧氏卻改為分調(diào)編排,即依“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三類分列。其劃分的依據(jù)主要是篇幅字數(shù),以五十八字以內(nèi)的詞作為“小令”,以五十九字至至九十字之間的為“中調(diào)”,九十一字以上的則為“長調(diào)”。大致依“引”“近”諸曲填寫者,因其體制字數(shù)大小長短適中,故歸屬“中調(diào)”;依“慢”“序”諸曲作詞者,因其篇幅長字數(shù)多,故納入“長調(diào)”。這樣以字數(shù)來劃分詞體形式,當然難免拘泥牽強之病。比如《洞仙歌》一調(diào),既有八十三字體,又有九十三字體,還有一百一十八字和一百二十六字諸體,究竟該歸入“中調(diào)”還是納入“長調(diào)”呢?對此,清人萬樹于《詞律》凡例中已有譏諷之論:“若以少一字為短,多一字為長,必無是理。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者,有六十字者,將名之曰小令乎,抑中調(diào)乎?如《雪獅子》,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將名之曰中調(diào)乎,抑長調(diào)乎?”又《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九《類編草堂詩馀提要》亦云:“詞家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之分,自此書始。后來詞譜依其字數(shù)以為定式,未免稍拘,故為萬樹《詞律》所譏?!比欢?,這種依據(jù)篇制字數(shù)來劃分詞體形式的方法雖有弊病,但在詞樂已經(jīng)失傳的后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且正如清人宋翔鳳在《樂府馀論》中所云,因其“取流俗易解,又能括眾題”,所以自明清以來頗為流行。
上一篇:《兩宋詞·汪元量·鶯啼序》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吳文英·鶯啼序》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