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安,厲王①長子也。長, 高皇帝之子也。其母趙氏女,為趙王張敖美人。高皇帝七年②,討韓信于銅鞮③,信亡走匈奴,上遂北至樓煩④。還過趙,不禮趙王。趙王獻美女趙氏女,得幸有身。趙王不敢內之于宮, 為筑舍于外。及貫高⑤以謀反發覺, 并逮治王,盡收王家及美人,趙氏女亦與焉。吏以得幸有身聞上,上方怒趙王,未理也。趙美人弟兼, 因辟陽侯審食其言之呂后⑥, 呂后不肯白⑦,辟陽侯亦不強爭,及趙美人生男,恚⑧而自殺。吏奉男詣上,上命呂后母之,封為淮南王。暨孝文皇帝⑨即位,長弟上書愿相見,詔至長安, 日從游宴,驕蹇⑩如家人兄弟, 怨辟陽侯不爭其母于呂后, 因棰殺之。上非之, 肉袒北闕謝罪,奪四縣,還歸國, 為黃屋左纛(11),稱東帝,坐徙蜀嚴道(12),死于雍(13)。上閔之,封其四子為列侯。時民歌之曰: “一尺繒,好童童。一升粟,飽篷篷。兄弟二人, 不能相容。”上聞之曰:“以我貪其地邪?”乃招四侯而封之。其一人病薨。長子安襲封淮南王,次為衡山王,次為廬江王。太傅賈誼(14)諫曰: “怨讎之人, 不可貴也。”后淮南衡山卒反, 如賈誼言。
初,安為辨達,善屬文, 皇帝為從父,數上書召見, 孝文皇帝甚重之,詔使為離騷賦。自旦受詔, 日早食已,上愛而秘之。天下方術之士, 多往歸焉, 于是遂與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人(15),及諸儒大山、小山(16)之徒, 共講論道德, 總統仁義, 而著此書。其旨近老子, 淡泊無為,蹈虛守靜, 出入經道。言其大也,則燾天載地(17);說其細也, 則淪于無垠(18),及古今治亂存亡禍福,世間詭異環奇之事。其義也著, 其文也富。物事之類,無所不載。然其大較, 歸之于道, 號曰“鴻烈”。鴻, 大也;烈, 明也。以為大明道之言也。故夫學者, 不論《淮南》, 則不知大道之深也。是以先賢通儒述作之士, 莫不援采以驗經傳。以父諱長,故其所著諸“長”字, 皆曰“修”。光祿大夫劉向⒆校定撰具, 名之《淮南》。又有十九篇者,謂之“淮南外篇”。
自誘之少,從故侍中同縣盧君, 受其句讀,誦舉大義。會遭兵災, 天下棋峙,亡失書傳,廢不尋修二十馀載。建安十年(20),辟司空掾,除東郡濮陽令,睹時人少為淮南者,懼遂凌遲(21),于是于朝哺事畢之間, 乃深思先師之訓, 參以經典道家之言, 比方其事, 為之注解,悉載本文, 并舉音讀。典農中郎將弁揖(22)借八卷刺之。會揖身喪,遂亡不得。至十七年遷監河東, 復更補足。淺學寡見, 未能備悉。其所不達,注以未聞。唯博物君子, 覽而詳之, 以勸后學者云爾。
(“諸子集成”本《淮南子》卷首)
注釋 ①厲王——劉長,漢高祖劉邦之少子,封為淮南王。于漢文帝六年(前174年)與人謀反,事敗,謫遷蜀地,于路絕食死。溢為“厲”。②高皇帝七年——即公元前200年。③銅鞮——今山西朔州一帶。④樓煩——今山西大同一帶。⑤貫高——趙王張敖(張耳子,漢高祖劉邦之婿)的謀臣。曾企圖謀殺劉邦,事泄被殺。⑥呂后——漢高祖劉邦之妻, 名雉。劉邦死后,攝政八年。⑦不肯白——不愿說明白。⑧恚(hui)——怨恨。⑨孝文皇帝——即漢文帝劉恒。⑩驕蹇(jian)——驕橫無禮。⑾為黃屋左纛(dao)——指劉長另立江山,興兵作亂。纛,古代軍隊中的大旗。⑿嚴道——今屬四川。⒀雍——今屬四川。⒁賈誼——(前201-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⒂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人——均為劉安的門客,參與《淮南子》成書的重要成員。⒃大山、小山——與劉安交游甚厚的儒生,對《淮南子》的成書產生了重要作用。⒄ 燾(dao)天載地——覆蓋長天托載大地。⒅無垠——沒有邊際。⒆劉向——(前77年—前8年)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字子政,本名更生,后改向。⒇建安十年——即公元205年。(21)凌遲——原指古代一種殘酷的死刑,即常言所謂“千刀萬剮”。這里借用此語是表明作者對“時人少為淮南者”的情形深為憂慮。(22)弁揖——高誘同時代人, 生平不詳。
賞析 這一篇序文由以下三部分組成:敘述淮南子劉安的家史;介紹淮南子劉安的文才、他與“天下方術之士”等人的交往和《淮南鴻烈》(亦稱《淮南子》)的總體內容;高誘自己所受《淮南子》的影響和他注解該書的過程。
從序文簡潔的敘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淮南王劉安的身世是頗為坎坷的。劉安是厲王劉長的兒子。劉長又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劉邦、劉長到劉安這祖孫三代的淵源在高誘的介紹中,簡潔而又清晰地展示在我們的面前。劉邦在趙王面前傲慢無禮;趙王為討好劉邦, “獻美女趙氏女”,極盡卑瑣諂媚之狀;“趙美人生男,恚而自殺”,其屈辱的心境可想而知;辟陽侯審食其、趙美人的弟弟兼、呂后這些人也都在其中粉墨登場,充當著各自的角色。隨后, 高誘重點介紹了漢文帝劉恒與劉長之間的矛盾糾葛,文中引述了當時的民歌,可謂點睛之筆。文中寫賈誼稱淮南王劉安等為“怨讎之人”。所有這一切,對于我們理解《淮南子》作者的生活與心態,以及《淮南子》著述的環境與條件,都是有幫助的。
高誘對劉安的文才、社會交往和《淮南子》總體內容的介紹也同樣是簡潔流暢、層次分明的。請看,皇帝下詔叫劉安作賦,他“自旦受詔, 日早食已”,僅此一事,劉安文才之高,不言自明。“天下方術之士,多往歸焉”以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講論道德,總統仁義,而著此書”。寥寥數語,既交代了劉安與當時的“方術之士”及“諸儒”的交往情況,又為我們了解《淮南子》的內容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構成《淮南子》內容的主要成分。“其旨近老子”, “故夫學者,不論《淮南》,則不知大道之深也”。這些文字,集中概括了《淮南子》的總體內容,鮮明地體現了高誘本人對于這部書的推崇和贊賞。“其義也著,其文也富”是高誘評價《淮南子》的核心觀點。“是以先賢通儒述作之士,莫不援采以驗經傳”一句,說明了《淮南子》在當時所產生的影響。“以父諱長,故前期所著諸‘長’字,皆曰‘修’”一句,說明了《淮南子》行文中的一個特點,這個特點曲折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實際。總之,讀了這段文字,我們就可以對《淮南子》一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最后,在高誘對自身經歷的敘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自小就受到了《淮南子》的深刻影響。后來經歷了動蕩的時局,高誘一邊做官,一邊注解《淮南子》。
全篇序文從敘寫史事起筆,侃侃而談,行文簡潔平實,層次分明。
上一篇:《海國圖志》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點滴》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