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是一位自號為“煙波釣叟”的詞人張志和所繪的一幅“煙波垂釣圖”。
作《漁歌子》共五首,這里所選是其中之一。作者以清麗恬淡的筆調,成功地描繪了江南水鄉春汛時節的優美景境,并在景境中要安排了一位寫景兼寫意的人物——優游自在的漁翁,從而寄寓了自己的淡懷逸致。讀之,我們仿佛在觀賞一幅水墨暈染就的煙波妙境圖,在聆聽一曲響自林泉深處的淳古淡泊之音。
詞的前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描寫山前、水上景色。西塞山有兩處,一在湖北大冶縣東,一在浙江吳興縣磁湖鎮的道士磯,詞中所指為后者。又桃花盛開季節正是春水盛漲之時,俗稱桃花汛,也叫桃花水。在這兩句中,作者把信目所接之景物,隨手繪之于紙上,就組成了一幅絕妙的江南水鄉圖。其中寫到了山,寫到了水,寫到了白鷺和鱖魚,山是青的,水是綠的,鷺鷥是白的,魚是黃綠色的;白鷺的飛是飄逸的,流水是歡快的,漂浮在水面上的桃花瓣是鮮妍的,水中的鱖魚是自在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鮮、那么清麗、那么秀潤。作者是詞人,而又善丹青,所以這兩句描寫景物確實富有畫境,不但色彩豐富,青綠互滲,紅白相間,黃綠互現,畫面艷而不俗,麗而不妖,絢美多姿,清淡而恬靜。而且,更能描繪出景物在空間中一剎那間靜止的狀態,確實做到了蘇東坡所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前兩句所寫,猶如一幅畫的背景景色,而“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才是畫的中心部分,才是作者寓意之所在。這兩句描寫了一位在“斜風細雨”中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安然垂釣的漁翁,而且還傳達出了其神態。“不須歸”三字表現了漁翁悠然自得、高蹈出世的內心情態。他為眼前的景色所吸引、陶醉,所以不愿離開這一宜人的境界。這三字傳達出了漁翁的一種執著精神,這種執著不僅僅是要獲得在優美環境中垂釣的樂趣,而更是對在景境中發現的自然、淳樸情趣的深情的追求。這兩句同樣是詩畫相兼,突出在煙雨迷蒙的空間環境中安坐不動、執竿垂釣的“青箬笠”、“綠蓑衣”的漁翁形象,顯然是詩中作畫;而在描繪出漁父的靜止狀態的同時,又表現出其內心之動態,則又屬畫中之詩。至于色彩上的青綠相映、濕潤迷蒙,更顯得水墨淋漓,無不傳達出一種恬淡的韻致。
這首詞實際上是作者對自己淡懷逸致的詩畫相兼的表現。張志和在肅宗時因向上獻策,頗得肅宗皇帝賞識,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并賜名志和。后因事被貶官南浦尉,赦還后遂絕意仕途,隱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叟”,盡享山林閑適之趣。正因為作者是一個與世俗相忤,胸懷淡泊、情志高遠的林泉之士,所以就頗能領會那煙波之境以及在此境界中優游自在的妙締之味。這首詞正是通過景境描繪來展示作者的高蹈襟抱。作者寄情于景,水墨暈染出一個能淡化一切的“斜風細雨”的煙波世界,并在這特定的環境之中安排了一個襟度灑落、飄然自在的漁翁,從而寄托了自己率性歸真、絕塵脫俗的情懷。而全詞如云水煙樹般的淡遠境界,無不是作者認同自然、林泉高致的隱逸心理之外映。
這首詞是借鑒民間漁歌而創作出來的,所以具有民間文學的自然、清新、質樸、簡短等長處。但又因作者是個高蹈式的文人,所以又具有一種淳古淡泊的色調與氣息。由于技法高超,意境超然,韻味悠遠,此詞被清代著名批評家劉熙載評為“千古風流”。早期的文人詞剪紅刻翠之作頗多,而這首詞則寫山水景色,寓林泉之情,所以在詞的表現題材向描寫山水方面開拓這一點上邊是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的。蘇東坡曾在《鷓鴣天》、《浣溪沙》等詞中借用過這首詞的句子,黃庭堅更對此詞進行增寫,成《浣溪沙》一詞,但均“未若原詞之妙通造化”,“誦之有矜色”(劉熙載《藝概》),這即證明了此詞藝術造詣之高超,又說明其影響之廣遠。
上一篇: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漁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