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薩都剌·西宮即事》原文賞析
退朝西殿承平日,一片春云奏鳳笙。白面內官供玉食,卻將黃帕覆銀鐺。
西宮即興圣宮,在大都大內之西北,建于武宗至大元年(1308)二月,凡四十間。此詩作于文宗至順二年(1331),薩都刺當時在翰林國史院任職,有機會進入西宮。全詩共兩首七絕,第一首寫儒生在西宮講經,第二首是寫在西宮奏樂宴飲。此為第二首。這一首頗有特色,他不直接寫宴樂場面,只通過側面描寫,就把盛大而熱烈的景象烘托出來,可謂手法別致。
第一句看來是平平敘起:“退朝西殿承平日”,好像只在交待西殿(即西宮)環境,既是退朝之后,又是天下升平之日,自然是一派寧靜平和氣氛。但其實,它不只在交待,更主要的是在襯墊。就在這樣平靜的日子里,皇宮里的人們無所事事,自然要把全副精力都傾注在享樂上去,那宴樂的場面當然就格外熱鬧了。這一句是故意一跌,為以下的熱鬧景象作反襯。看來似乎語句平凡,寫來卻頗見匠心。
接著,作者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側面烘托。
第一個方面,“一片春云奏鳳笙”。是從聽覺上,寫音樂的美妙動聽和激越高揚。“鳳笙”,即笙,因身像鳳形,故名。這里是指元朝皇宮里特有的“興龍笙”。據王祎《興龍笙頌序》:“唯世祖(即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函夏,肇置大樂以用諸朝廷,其器有曰興龍笙者,實上所自作。或曰西域之所獻,而天子加損益焉。”《輟耕錄》也說:“凡宴會之間,此笙一鳴,眾樂皆作,笙止樂亦止。”詩中是以這種頗具皇宮特色的興龍笙來泛指所有的樂器和合奏的音樂。從“奏鳳笙”三字中,我們不難想見樂聲的熱烈宏大。而且,作者用“一片春云”四個字,把音樂與天上的景色聯系起來,用那春光明媚的空中的一片悠悠白云,來象征音樂的輕柔優美,舒卷自如;同時也把這種樂聲引向空中,暗示出樂聲的激揚高遠,彌漫了整個空際,響徹了整個西宮。這里借用了杜甫《贈花卿》詩中的寫法:“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但“一片春云”,形象更加具體,喚起的聯想也更加生動。
第二個方面,“白面內官供玉食,卻將黃帕覆銀鐺。”是從視覺方面,寫內官(即宦官之類的內宮人員)為宴會供給飲食的情景。“玉食”即美食。“鐺”(音cheng),一種金屬制成的溫酒的器皿。兩句說,一個個面部白皙的、模樣俊美的內官,把精美的食品源源不斷地送到宴會上去;而送來的溫著美酒的“銀鐺”,卻是用黃帕蓋著的。這兩句中,“白面”、“玉食”、“銀鐺”,是極寫皇宮內部的講究和飲食的精美。而“黃帕覆銀鐺”,又有元代宮內自己獨有的風習,給人以耳目為之一新的感覺,就是作者當時看到這種情景,也不無驚異和新奇之感,“卻將”二字中,隱隱透出了這種心情。
全詩從第一句襯墊之后,接著寫音樂,然后寫供食,僅從兩個方面著手,就烘云托月般地寫出了西宮宴會的熱鬧場面,使人如臨其境。這樣,不僅生動形象,而且也委婉含蓄,以少勝多,使筆墨顯得虛靈,神余言外,給人以更多想象的余地。邵祖平《七絕詩論》評薩都剌的七絕,就提到“薩句空靈”,不為無見。在句法上,七絕常散行而不貴對,此詩前兩句散起,但后兩句中“內官供玉食”和“黃帕覆銀鐺”,就顯然有對偶之意,但又不是全對,而是半對半不對。這樣,在散行和自然中,又有精嚴之感,詩情更耐尋味。
上一篇:古詩《陳子龍·廬居·行遁山河改》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吳錫麒·觀夜潮》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