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孫叔敖墓》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沙市市區中山公園東北角,與“春秋閣”相望。墓冢如山,兩面瀕臨江津湖,其上古木參天,四周綠綠蔥蔥。冢上端豎一石碑,上刻“楚令尹孫叔敖之墓”,原為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所立。碑文古時稱作《憮慷歌》,鐫有“獨不見楚相孫叔敖,廉潔不愛錢”等文字。孫叔敖,名敖,字孫叔,春秋時楚國期思(今河南固始縣一帶)人,楚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孫叔敖由虞邱子舉薦當了楚國令尹,輔佐楚莊王稱霸中原。他大興水利,發展農業;整頓朝綱,嚴明法紀;治理軍紀,提高軍力;倡導礦業,鼓勵冶鐵,從而使楚國國力增強。功蓋當世,名傳千古。清代詩人宗湄贊道:“霸業亙千古,秦晉豈伯仲。令德在人間,至今猶歌頌。”此墓于1980年列入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詩文賞析〕 孫 叔 敖 唐·張開東
叔敖高冢望依違,親見新碑傍釣磯。
寂寞千里傳楚相,由來一薦重樊妃。
西陵翠柏棲春鳥,東野白楊下落暉。
聞道劉昆祠畔近,鄉人同祀奠芳菲。
孫叔敖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賢相。當時,由于楚莊王的愛姬樊妃的諷諫,前任宰相虞邱子讓賢推薦叔敖為令尹。孫叔敖輔佐莊王,勵精圖治,任職三年,使楚國興盛富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這首詩以游記的方式,記寫詩人游孫叔敖墓的所見所聞所思,作者神思馳騁,出詩入畫,問古賞景,以他意識的流動和視角的變換,時而步入幽遠的歷史,時而走向一處處名勝古跡。
第一、二句,寫作者觀看叔敖墓。他近而靜地凝視那高大的墓冢,徘徊不前,流連忘返。新近立下的石碑旁邊就是當年楚莊王為約會諸侯而筑的釣臺。昔日大會諸侯的釣磯尚存,歷歷可見,而顯赫一時、威震中原的一代梟雄賢相,卻長臥高冢,不能一面。詩人在描述自己追古撫今的感受和心理活動。“高”和“望”字,顯出了叔敖墓的高大;“依違”二字,寫出了詩人的心理動態;親見新碑與釣磯,表達了詩人物在人非的感嘆,作者特意點出碑是“新”的,其意在說今人念念不忘孫叔敖這個古代賢臣。其中既有詩人自己緬懷之情,也表現了民眾的敬仰與懷念。另外,從詩人后面,詩人還暗寫出一個動人畫面:當詩人凝望著古冢新碑,心中默默念道:“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詩句時,是何等的感慨啊!
三、四兩句,詩人由觀看而發幽古之情。他在想:楚莊王怎么會想起征召千里之外又默默無聞的孫叔敖,前宰相虞邱子“尸位蔽賢路”,又何以舉才讓賢,并成為千古美談?原來,都得虧于莊王的愛姬樊妃的諷諫,這淡淡的幽思聯想,包含著無限的寓義和深深的感嘆。腳下這塊土地,一度是那么繁榮昌盛,令人驕傲自豪,如今怎么樣呢?詩人戛然而止,余味深長。
第五、六句,詩人把思緒拉回到現實中來,他四方眺望,風光如畫:西邊的山坡上,蒼翠的柏樹,棲落著點點春鳥;東邊原野上,直插云端的楊樹,沐浴在殘霞余暉之中,這兩句,大有唐人王維山水詩的情趣味道:給人一種清幽的美感,使人從詩中看到了一幅立體畫面。詩人以白描的手法寫了西陵、東野、柏樹、楊樹、春鳥、落暉;從低到高、從西到東、有聲有色。這幅令人神往的圖畫,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西邊“西陵翠柏棲春鳥”,立即使人想到秦觀的“斜陽處,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是一種暗淡的、夕陽西下的蒼涼景色。而“東野白楊下落暉”,正是“斷霞半空魚尾赤”,落日、余暉殘霞,顯得有點金碧輝煌。這東方的殘霞余暉,與西邊的清冷幽暗,在對比中達到了一種天然的和諧。
最后的兩句,是詩人的所聞,從路人口中得知,叔敖墓附近,還有一座劉昆祠,人們在祭祀叔敖時,也念念不忘為劉昆獻上一束芬芳的鮮花。劉昆,東漢傳奇人物,任江陵令,能降雨止風滅火災,遷弘農太守,以仁感猛虎,為民所愛。作者在這首詩中,信手寫了釣磯與劉昆祠兩個景點,同時也十分巧妙地用了兩個典故,一方面幾個景點交相輝映,另一方面三個典故互相襯托,表現了作者的寄托,透露出作者內心的呼喚:希望能有像莊王、叔敖、劉昆那樣的圣君賢臣來治理國家。
這首詩兼有山水詩和懷古詩的特點,作者寄情于景,既描摹出美麗的自然風光,又蘊涵著對古代圣賢的崇敬、渴望與向往。作者以洗練流暢的筆觸,勾勒出一幅美妙動人的“高冢春鳥落日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渲染得恰到好處,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境界。
(覃友茂)
〔現代散文〕 “青冢似甘棠,巍然豎良棟。”座落于沙市鬧區中山公園東北隅的孫叔敖墓,恰如傘狀的棠梨樹,好似巍立的棟梁,與春秋閣對望,與現代娛樂設施交融,構成了熱鬧而肅穆的景觀氛圍,游人如織。
我躲過喧鬧的娛樂場地,直趨孫叔敖墓前。只見碧水環繞,綠蔭遮蔽。端視碑文,悠情萬種,感慨千秋。一代名臣領騷當朝,功及后世,芳流萬古;一代名臣權次帝王,亮節清風,佳話頻傳。多少文人墨客競相前往憑吊懷古,吟誦稱道;多少朝仕重臣慕名叩首拜謁,喻諷當世。如今也不乏游人墓前懷古抒情,追憶悠悠楚史。
讀著孫叔敖碑文,就好像在讀一本春秋時期楚國的史書。唐代宰相兼詩人張說曾這樣寫詩贊楚莊王之樊妃:“楚國所以霸,樊妃有力焉。不懷沈君祿,誰進叔敖賢!”正是因為樊妃諷諫沈令尹(虞邱子)“尸位蔽賢踞”,才使之讓賢薦孫叔敖為相。叔敖拜相,傷得河南家鄉人灑淚惜別,樂得郢都百姓們奔走相告。當朝幾載,叔敖內興水利,首倡冶鐵,楚人安居樂業,國力日昌月盛;外振軍威,雄視諸侯,力佐莊王稱霸中原,問鼎周室,功績顯赫。叔敖與樊妃,功于楚國霸業,難分伯仲!無樊妃諷諫,便無叔敖入郢理朝。叔敖縱然有著蓋世之才也無施展之地。樊妃不是直薦而是諷諫,不是伯樂而勝似伯樂。由此似乎可得出這樣一個推理:沒有樊妃諫舉就沒有叔敖功德千秋,也就沒有楚國霸業稱極一時。
叔敖之碑文,記載著他為民造福、興楚立霸的業績,下人稱之為“憮慷歌”。其中寫道:“獨不見楚相孫叔敖,廉潔不愛錢。”此乃“令德在人間,至今猶歌頌”(宗湄詩)。叔敖為相幾秋,勤理朝政,晝夜操勞,生活十分簡樸,不為家人囤積私產,彌留之際還吩咐將隨身佩帶的玉珮捶碎。其一生清正廉潔,心獻國人,實在可敬可頌。
佇立叔敖墓前良久,思緒縷縷,敬意深深。燦爛輝煌的楚文化史上記錄著他不朽的功業,璀璨奪目的江漢平原上流傳著他感人的故事。他的名字載入了史冊,也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劉晗)
〔民間文學〕 孫叔敖雖出身于楚國公族世家,可從小就受到曾任楚令尹的祖父和做過楚國司馬的父親的教誨,愛文習武,有遠大抱負。
有一天,小叔敖讀書回家時,天氣突然變壞了,空中烏云翻滾,地上霧氣騰騰。叔敖急忙往回走,忽然聽到背后有個聲音叫喚:“蒍——敖!蒍——敖!”
“蒍敖”是孫叔敖的姓名,他字孫叔,所以人們習慣地叫他孫叔敖。這時,孫叔敖心中一驚,是誰在后面喊他呢?他回頭一望,只見在一個山洞的出口處,有一條長著兩個腦袋的怪蛇。他聽人們講過兩頭蛇是不祥之物,這種怪物叫了誰的名字,會勾魂攝魄,見到這種蛇的人很快就要死去,兩頭蛇見有人來,兩個腦袋翹起來約有半尺高,口吐舌箭,十分嚇人。
孫叔敖非常傷心,他立志長大效國為民,卻不幸遇見了兩頭蛇。一轉念,他又想到,兩頭蛇到處害人,今日碰到我手里,我要殺死它,為民除害,就是自己死了也無愧于楚人 。于是他壯著膽子,拾起路邊的樹枝和石頭,猛地向兩頭蛇撲過去,將兩頭蛇打翻在地,把它砸成數段。
孫叔敖回到家里,哭著說:“娘啊,我可能活不長久了。”
母親大吃一驚:“兒啊,你怎么啦?”
孫叔敖回答:“我今天在路上撞著了兩頭蛇這個怪物。”
母親又問:“兩頭蛇現在哪兒呢?”
孫叔敖說:“我想為當地老百姓除害,將這個怪物殺死后就地掩埋了。”
母親安慰說:“兒啊,像你這樣心地善良的人必有善報,是不會死的。”
孫叔敖斬蛇的事兒,一傳十,十傳百,后來傳到了楚莊王的耳朵里,楚莊王慕名求賢,拜他做了楚國的令尹(宰相)。
現沙市市北側有一個地方叫蛇入山,相傳為孫叔敖童年時埋蛇的山丘。人們把做好事叫做積陰德,所以蛇入山又叫陰德山。
(楊新道 整理)
上一篇:詠《上海·孫中山故居》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神農架林區·宋洛風光》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