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鰲
六幅冰綃掛翠庭,危峰疊嶂斗崢嶸。
卻因一夜芭蕉雨,疑是巖前瀑布聲。
李成(919—967),宋代畫家。字咸熙,先世為唐宗室,經唐末五代之亂,家世隨之衰落,遷居營丘(今山東昌樂),人稱“李營丘”。他熟讀經史,工詩、善琴,有才能,一生憂郁不得意,于是放意詩酒、繪事中。擅畫山水林木,師荊浩、關同,后來轉而師法自然,畫論家說他“至于林木稠薄,泉流深淺,如就真景。”他不受傳統束縛,能創新意。 《宣和畫譜》評他: “吐其胸中而寫之筆下,……于時凡稱山水者,必以成為古今第一。”劉道醇的《圣朝名畫評》也列其作品為“神品”。學他畫的人很多,以郭熙最能得其真傳,并稱“李郭”,形成北方山水畫的重要流派之一。他志向沖淡,不慕榮進,畫名遠揚后,王公貴戚紛紛求畫,他多數不應,作畫自娛而已,因而傳世的畫很少,北宋米芾就提出了“無李論”的說法(《畫史》)。乾德五年(967),病逝于淮揚旅館里。
劉鰲這首題李成畫的詩,見之于劉道醇《圣朝名畫評》卷二。劉鰲精于繪畫鑒賞,受到時人的推重,他在曹武惠王(曹彬,謚武惠王)宅第看到李成一幅山水圖,贊嘆不已,因作詩題詠之。
劉鰲詩先從畫面落筆。 “六幅冰綃掛翠庭”,畫絹色白,故云冰綃。畫上布滿綠色,映照得曹武惠王庭成為翠庭。 “危峰疊嶂斗崢嶸”句,應題面上“山水”二字,描繪畫面上的實景。遠處,高峰突兀,近處,巖嶂重疊,畫面呈現出強烈的層次感,誠如劉道醇評說的那樣: “成之為畫,精通造化,筆盡意在,掃千里于咫尺,寫萬趣于指下。峰巒重疊,間露祠墅,此為最佳。” (《圣朝名畫評》)詩的后半首,寫營丘山水畫如有水流聲。畫水難畫聲,唐人方干說過: “猶嫌瀑布畫聲難”(《項洙處士畫水墨釣臺》)。但是,前代畫論家常常以畫有水聲的藝術效果,來表現畫家山水畫技藝的高超,如朱景玄記載唐明皇稱贊李思訓的畫,說:“(明皇)語思訓云:‘卿所畫掩障,夜聞水聲。’通神之佳手也。”(《唐朝名畫錄》)牟融《題李昭訓山水》: “一枕秋聲夜聽泉”。劉鰲卻變換寫法,不直接說畫有水聲,卻用“卻因一夜芭蕉雨”句襯一筆,然而說“疑是巖前瀑布聲。”下了一夜雨,芭蕉葉上流下的水聲很響,使人疑是畫面上巖石間噴瀉的瀑布聲。寫法雖變,所起的藝術效果是一樣的。所以劉鰲這首題畫詩,受到時人的好評,說: “識者以為實錄”。 (《圣朝名畫評》)
劉鰲與李成生活的時代,相距不遠,又精于鑒賞,他的這首題畫詩是很值得珍貴的。因為后代流傳下來的李成畫,有很多出自摹仿者之手, 《宣和畫譜》指出: “成歿后,名益著,其畫益難得,故學成者皆摹仿成所畫峰巒泉石,至于刻畫圖記名字等,庶幾亂真,可以欺世。”后代許多題李成畫的詩人,他們所見的李成畫,難保不是那些俗手假名的“亂真”的作品,不免削弱了它們的藝術價值。
上一篇:《題李成山水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林壑蕭疏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