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谷②云:世人只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③。可知骨不可凡,面不足學也。況蘭亭之面, 失之已久乎!板橋道人以中郎④之體,運太傅⑤之筆,為右軍⑥之書,而實出以己意,并無所謂蔡、鐘、王者, 豈復有蘭亭面貌乎!古人書法入神超妙,而石刻木刻,千翻萬變,遺意蕩然⑦。若復依樣葫蘆⑧,才子俱歸惡道。故作此破格⑨書以警來學,即以請教當代名工,亦無不可。乾隆八年七月十八日,興化鄭燮并記。
(《鄭板橋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注釋 ①《蘭亭序》——晉書法家王羲之于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同謝安等四十一人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祓禊之禮。羲之作《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書寫,共28行,324字,有重文者字體各異。這就是著名的“蘭亭帖”,后世譽之為“天下第一行書”、“行書之祖”,奉為書法的楷模。②黃山谷——宋代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號山谷道人。③金丹——古代方士煉金石為藥,謂服之可以長生,稱之為金丹。④中郎——指蔡襄,宋代書法家,曾官中郎之職,工小楷、草書。⑤太傅——漢末魏初書法家鐘繇,曾官至魏明帝太傅,精于隸、楷,對晉代書法影響極大,世稱鐘太傅。⑥右軍——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軍將軍,其書各體皆精,尤工于正書、行書,世稱王右軍,后人尊之為“書圣”。⑦蕩然——形容原有的東西完全失去。⑧依樣葫蘆——照著樣子臨摹, 不做任何改變。⑨破格——打破尋常的格局、規格。
賞析 這是鄭板橋臨寫《蘭亭帖》后寫的一篇后記。鄭板橋是中國書法史上風格最為獨特的書家之一。他以畫家的身份作書, “波磔之中,往往有石文蘭葉”(阮元《廣陵詩事》)。他借隸意參入行楷,用筆和布局又融以畫法,騁一己之情懷,形成了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的“亂石鋪街”式的怪誕書體,他自稱為“六分半書”。鄭板橋獨特藝術風格的形成,源于他深厚的書法藝術修養和不斷的藝術創新。他認為古人書法“入神超妙”,對前代書家的優秀法帖墨寶一向十分重視,并時時揣摹學習。他50歲以后還臨寫《蘭亭帖》,就說明了這一點。
但鄭板橋臨寫蘭亭方式與眾不同。他不是照搬照抄地在摹寫字形上下功夫,而是“以中郎之體,運太傅之筆,為右軍之書”,兼容百家筆意,按照自己對書法的獨特理解,任其性情地揮寫,寫成了筆法新奇、真氣浩然、“并無所謂蔡、鐘、王”的“破格書”。“破格”,即打破尋常的格局、規格之義。這種臨法,斷乎不同于流俗對古人的機械摹仿。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也臨過蘭亭,但僅做到了形似卻未達到神似。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說:“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這種對待蘭亭全盤接受的態度,是鄭板橋所不取的。因為對于世人交口稱頌的《蘭亭帖》,鄭板橋有著自己的看法。
鄭板橋在此文中明確指出: “蘭亭之面,失之已久。”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想方設法從羲之七世孫智永的弟子辨才和尚那里得到《蘭亭》真跡,命令供奉雙勾搨寫了幾本,賜給皇子近臣。太宗死后,《蘭亭》真跡隨葬于昭陵。從此以后,傳世的《蘭亭帖》便只有輾轉摹刻的摹本了。這就造成了臨蘭亭者千家,各各不同,代代相傳, “石刻木刻,千翻萬變”,終使“遺意蕩然”。這正如宋代王柏《考蘭亭》所說:“(《蘭亭帖》)一傳而質已壞,再傳而氣已漓,三、四傳之后, 尚仿佛其流風余韻者鮮矣,盍亦求其初乎!”既然如此,就不可在臨寫蘭亭時依樣畫葫蘆,過分描摹字形。否則,就會造成“才子俱歸惡道”,不但學不到古人真意,連字形也不能描摹真切了。
那么,應該以什么態度對待古人的法帖墨跡呢?鄭板橋指出: “骨不可凡,面不足學也。”因為“帖教人看,不教人摹”, “學書妙在神摹”, “斷斷乎不在筆墨間得者”(李曄《紫桃軒論書法》)。鄭板橋學習前人書法,是以“骨”為前提的,即以修身養性為根本,以浩然正氣為根本。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學習前人,一方面力變古法,如此才能悟得書家三昧。鄭板橋腳踏在傳統的大地上,將傳統加以夸張變形,既逾越了規律,又步步有分寸,散漫稚拙,離形得似,使得書法更遠離了實用而更靠近了藝術。
鄭板橋以破格書臨蘭亭,不僅是對書法技藝的進一步學習和探索,更是為了警示后學者不要再墮入機械摹寫、泥古不變的惡道。也許有人不理解鄭板橋超越常規的創作手法,不理解他“以丑為美”、“化丑為美”的獨特審美眼光,會指責他失之于“怪”。但鄭板橋對自己的藝術主張充滿了自信,在序文中明白地宣布:“即以請教當代名公,亦無不可。”
這篇短文言簡意深,真率自然,結構精巧,層層深入地分析、論述, 自然導出了用“破格書”臨寫蘭亭的良好目的,又表明了作者超凡的創新意識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值得后學者認真地思考,學習。
上一篇:《黃花苔》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書《六一居士傳》后|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