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驥
鎮城西倚賀蘭開, 滿目沙飛篳篥哀。
冰合黃河朝走馬, 云迷紅寺夜登臺。
膏腴昔日稱蕃庶, 蹂踐連年盡草萊。
欲識金城舊方略, 浚渠即是靖邊才。
方還
清詩人沈德潛與方還交往,曾謂這詩作于“丁酉秋”。時“同人集廣歌堂,賦《舊邊詩》。時家方舟、劉東郊、李客山、孫丕文及予諸人俱在,或成一二首,多者四五首,蓂朔日才亭午,已成全詩,又皆按切時勢。同人嘆服”。凌揚藻《國朝嶺海詩抄》的記敘也大致相同,并謂方《舊邊詩》中“凡前明之所以失,我朝之所以得,畫沙聚米,形勢了如”。沈德潛是1673至1769年時人,在他一生中,僅1717(即康熙五十六年)年四十歲時次丁酉,可知此詩作于該年。方還《舊邊詩》一共九首,分別以明代的所謂“九邊”、即當時北方九個軍事重鎮為題。因這些都是前明的邊鎮,故曰“舊邊”。寧夏即是其一。方還在廣歌堂上聚眾詠此九邊,借詠“前明之所以失,本朝之所以得”談靖邊安邦之事,表現了對國事的關注。
明初由于在寧夏疏浚了唐徠、漢延兩渠,為軍墾創造了有利條件,邊境因而比較鞏固。“其后屯田多為內監、軍官占奪”,水利年久失修,軍民逃亡,“戶口半減”。加以1492年安化王朱寘璠(zhì fán)叛變,1592年劉東晹兵變等一系列戰亂,遂舉二百年之所經理者,蕩然有同草昧,方還生當康熙年間,其時寧夏仍不平靜。1690到1697年康熙帝三次征討噶爾丹,寧夏成了重要的前沿陣地。后經康、雍、乾三代用兵,徹底擊敗了厄魯特蒙古族的分裂活動,寧夏邊墻內外才趨于平靖。
這首詩前四句寫“本朝之所以得”。首聯先介紹寧夏的地理環境和氣候。“鎮城”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明初洪武九年(1376)立寧夏衛,后升為鎮,故云。鎮成西行不遠即賀蘭山,故曰“西倚”。賀蘭山自古就是戰場,從王維《老將行》“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檄交馳日夕聞”中即可看出。“篳篥”(bìlì),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眼看著飛沙走石,又聽到狂風中傳來的篳篥之聲。下聯“冰合黃河朝走馬,云迷紅寺夜登臺”句,寫出了從清晨到夜晚不停的軍事活動。“冰合黃河”,可見嚴寒,清晨還要走馬巡邏,說明再冷也不能停止。“云迷紅寺”,言濃霧籠罩寺廟,不可得見。夜晚能見度極差,仍須登烽火臺了望,足見無時而不在誓戒。下聯論“前明之所以失”。寧夏川區由于引黃灌溉,物產比較豐富。唐人韋蟾《送盧潘尚書之靈武》中就有“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昔日沃壤上物產號稱蕃庶,由于官吏侵奪,兵燹頻仍,早已千村萬落長滿荊榛。末二句“欲識金城舊方略,浚渠即是靖邊才”,說明明初鎮城所以能固若金湯,首先就是疏浚渠道,大興屯田,才使邊塞得以駐扎雄兵。這首詩就是要當朝借鑒明初成功的經驗,后來失敗的教訓。面對清初境上征戰不息的局面,提出了浚渠屯田的良策。當然浚渠屯田并非安邊的唯一措施,詩人在詩下自注中就提到還要“筑為邊墻”。比這些更重要的當然還有政治修明,這也是不待言的。方還并未去過寧夏,且亦未嘗仕進,但詩人卻表現了對邊關的熟稔和見識的卓越,難怪“同人嘆服”。
這首詩通過對比說明浚渠于靖邊的重要。飛沙走石、篳篥聲哀、走馬登臺等皆出以想象,卻真實地再現了寧夏當時的情景,使人宛若親見。后半首雖多議論,卻無枯躁之感。足見作者藝術功力的深厚。
上一篇:張國風《舊京感懷》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唐驥《舊邊詩·甘肅》愛國詩詞鑒賞